五十多年來,偉大而神圣的人民大會堂,一直是中國人民無限心儀的地點。但它從來都只款待人民代表,而非向人民直接開放。這個歷史堅冰最近有了被打破的跡象。一則新聞報導宣稱,在每人繳納餐費三百元之后,五百四十九名海外游客目前云集人民大會堂,出席了北京市旅游局的盛大招待晚宴。雖然價格不菲,但由此換來五百四十九張市場許可證,卻是一個象征性的事變。它是大會堂由政治門券向商業(yè)門券轉(zhuǎn)型的重要標記。
“人民大會堂”的正確叫法,其實應是“人民代表大會堂”,因為從來只有全國人大代表才能一年一度地出入,人民雖被隆重地代表了許多年,卻只能從報紙的新聞圖片和電視上目睹它的美妙芳容,距離親身感受,尚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如今海外華人捷足先登,以三百元的區(qū)區(qū)之數(shù),得以初窺“中國首席建筑”的迷人真容。中國人的政治建筑知情權(quán),藉國際旅游業(yè)率先獲得實現(xiàn),這實在是一個值得鼓掌的進步。此前,大會堂作為會議中心,亦已成為一些商家租來發(fā)布新聞的場所。消費市場的魔法改造了權(quán)力,令它變得無限親切起來。
從賦予海外游客以特殊待遇,到向本土草根階層全面開放,從游客掏錢購買,到請民眾免費入內(nèi),這其間自然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進化的時日似乎不會太久。
人民的盛宴,自然當由人民來奔赴,而人民的會堂,也當由人民自己來行走和說話,如同美國白宮和澳洲國會大廈,每周一或數(shù)日向公眾開放,人民自由出入,旁聽列位代表的議政,感受政治建筑的宏大,領略國事討論的莊重,人民當家作主的感覺,必會油然而生,而民意、民心和民情的傳遞,也將變得更加通達。
“非典”逼迫北京旅游局悄然改寫了歷史,這是值得慶賀的事件。它讓我們窺見了新的可能性,即每個公民都擁有一張通往不可剝奪之天賦權(quán)利的門券。不妨試著讓人民大會堂名副其實地屬于人民,成為人民大食堂、人民大游堂、人民大觀堂、人民大講堂、人民大笑堂,也就是成為人民的最高公共空間,豈不妙哉!到時候,我一定欣然前往,出席真正屬于人民的歡宴,并在大快朵頤之余對人笑言:當家做主的感覺,真好!
【選自朱大可著《守望者的文化月歷》花城出版社版】
題圖/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