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體溫不僅能夠幫助你確定寶寶是否得病,而且在患病過程中的體溫測量,也可以告之你寶寶的病情變化。一般來說,早晚各一次的體溫測量,就可以有效地把握寶寶的病情。
寶寶身體的四個部位可以反應(yīng)出確切的體溫:嘴、直腸、腋窩和耳道。3歲以下的寶寶,安全意識還很薄弱,給我吃的嗎?我咬!所以口腔測溫有一定的危險性,直到寶寶4歲左右才能嘗試。醫(yī)生向我們推薦的,最為合適的方法就是直腸和腋窩測溫法,而耳道測溫所要求的技術(shù)很精細,如果經(jīng)驗不足,千萬不要試哦!
做好測量準備
過度運動或者哭泣都會導致寶寶的體溫升高,所以最好在休息或者安靜游戲(給寶寶讀故事)30分鐘左右測量體溫。如果在量體溫的過程中,寶寶出現(xiàn)哭鬧狀況,要在他冷靜下來之后一段時間,再取出體溫計。口腔測量要在寶寶喝水之后半小時左右進行測量,因為冷熱溫度會影響到體溫測量的準確性。體溫也會因為 些客觀因素起變化:比如室溫。所以當寶寶在過熱或過冷的地方回來,或者剛剛洗完澡之后,都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時間,再行測量。
準備體溫計
檢查一下體溫計的水銀刻度,如果顯示超過35.6℃要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牢體溫計尾部,甩動手腕,將水銀柱降下來。然后用冷泡沫水清洗體溫計;然后用酒精綿擦拭消毒。如果是口腔測溫,要進行多次消毒,擦掉殘余酒精。在進行直腸測溫之前,要在體溫計的頭部用凡士林潤滑一下,易于插入。
體溫計簡介
體溫計最常見的有兩種:標準玻璃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目前還出現(xiàn)專門用于測量耳溫的耳溫槍,和測額溫的即時貼體溫計,根據(jù)體溫計的準確程度,準確選擇最適合的品種。
水銀體溫計——口腔、直腸和腋窩體溫測量都可以使用:口腔測試的體溫計有一個細長的圓柱型敏感端,而直腸測溫計則是短粗的圓型端頭。
電子體溫計——雖然對于電子式體溫計的準確性有很多爭議,但它卻是最快,最易讀取的方式,而且適用于各部位的體溫測量,特別是耳道體溫,必須通過電子式體溫計來測試。
選擇測量方式
每種測量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根據(jù)個人技術(shù)及寶寶身體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直腸測溫——直腸溫度超過38℃即為發(fā)燒 固定姿勢。坐在床上或沙發(fā)上,讓寶寶光著小屁屁趴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讓寶寶直接躺在床上,在胯部下面墊一個枕頭,托起小屁屁,這個姿勢會讓寶寶不會有受控制的感覺,更加放松,不容易反抗。
調(diào)節(jié)氣氛 測溫過程中,要保持寶寶的相對靜止,所以只有發(fā)揮你的潛質(zhì),好好安撫他,才會達到你的目的!可以通過親子交流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給他讀兒歌,看動畫片等。如果一個人對付不了,最好找個人幫你固定寶寶。
測量手法 用一只手展開寶寶肛門,用另一個手把體溫計的頭部輕輕地插進去:然后用食指和中指夾住體溫計,其他手指按住小屁屁,固定不動。玻璃體溫計保持2分鐘,而電子體溫計會自動發(fā)出聲音。
注意事項
如果寶寶反抗激烈,而且沒有其他人幫忙的話,要立刻取出,以防體溫計破裂。
如果玻璃體溫計在插入的過程中損壞,而且很難找全碎片,要及時就醫(yī)。但不要過于慌張:劃傷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水銀本身并沒有毒性(體溫計中的水銀是金屬水銀,氧化的很慢,很難釋放出可吸收性的水銀離子)。
腋窩測溫——腋下溫度超過37℃即為發(fā)燒
適用范圍。當寶寶不能老實地躺著、抗拒直腸測溫或者正在腹瀉過程中時,可以采用腋窩測溫。
掃除障礙。脫掉寶寶的上衣,保證腋窩的干爽,將體溫計放在腋窩處,胳膊慢慢放下,緊貼體側(cè)。玻璃體溫計需要4—8分鐘,電子體溫計會自動發(fā)出警示。
準確測量。如果使用電子體溫計,可在插入之前,讓寶寶的胳膊緊貼體側(cè)5分鐘,這樣測量會更加準確。
耳道測量——耳溫超過38℃即為發(fā)燒
“拉直”耳道,可以清楚地看到方位,伸入體溫計測溫。這種方法要極為謹慎,最好讓醫(yī)生或者護士做出正確的示范。只要正確無誤地將體溫計插入耳道,1秒鐘就能夠測出體溫,這個溫度比腋窩溫度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