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徐云本是重慶市私營企業(yè)——紅坊集團有限公司(化名)的會計師、公司保密督察部的干部。這位重慶工商大學畢業(yè)的高才生曾是這家集團公司的“青年崗位能手”和“優(yōu)秀員工”,也是全市最年輕的注冊會計師。
然而,這樣一位年輕有為和前途無量的白領,卻被公司舉報有敲詐勒索行為。
自我奮斗 成為白領
1976年11月,徐云出生在重慶市大足縣一個農民家庭,勤奮學習的他,渴望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1998年,徐云以全優(yōu)成績畢業(yè)于重慶工商大學電算化財會專業(yè)。已被保送讀研究生的徐云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決定盡快就業(yè)。很快,他被一家電子公司錄用為會計。
徐云工作任勞任怨,老板對他也滿心喜歡。誰知好景不長,工作剛剛一年,這個公司因為經營不當而破產,徐云只得離職。
此后,他先后做過家教、賣過燒臘、站過門市……為生存他拼搏努力,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
2001年12月,徐云在1萬多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幸運地被紅坊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一個分公司錄用為會計。
徐云非常珍惜這份工作,他埋頭苦干,勤奮上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還埋頭鉆研業(yè)務技術,進行崗位技術創(chuàng)新,是分公司表現(xiàn)最好的員工。
2002年下半年,他在熟悉公司所有業(yè)務后,請教老師,走訪專家,為分公司設計了一套電腦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這套管理系統(tǒng)使用后,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當年,徐云被集團公司評為“優(yōu)秀員工”和“青年崗位能手”,并拿到了全公司最高的獎金,漲了兩級工資。
2003年,他通過了全國會計師資格考試,成為全市最年輕的注冊會計師。
2003年4月,他被調到集團公司的核心部門——保密督察部做會計。這是一個掌控全公司生產經營、技術資料、資本運作的機密部門。
上崗之初,領導對他進行了業(yè)務培訓、保密教育,又給他加了800元工資,并重新簽訂了勞動合同。合同特別規(guī)定:他起碼要干滿5年才能辭職,辭職后2年內不得在同類企業(yè)就業(yè);終身保守公司所有商業(yè)秘密;在職期間,公司每年支付給他保密津貼5000元。
徐云沒有對新勞動合同的保密條款提出異議,當場在合同上簽了字。
恪盡職守 拒絕誘惑
2003年7月,徐云為給父母親治病,花光了全部積蓄,又舉債3萬多元。為了還掉外債,他除省吃儉用外,業(yè)余時間還找活干,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
其實,徐云掌握著公司機密,要撈錢的機會很多,可每次他都經受住了種種誘惑。
一個在一家小汽配廠當副廠長的同學答應每月給他1萬元的“秘密津貼”,只要他能透露紅坊公司的一點技術數(shù)據(jù)就行。徐云嚴辭拒絕:“我是簽了保密合同的,就得保守秘密,再窮再苦,我不想違紀違法,砸自己的飯碗!”
2004年1月,紅坊公司研制成功新的摩托車款型,對市場沖擊很大。一個私營小摩托車廠打聽到徐云欠債缺錢,便開始對他進行“策反”。他們派出徐云的同鄉(xiāng)小嚴,以敘舊的名義請他吃飯。幾杯酒下肚,小嚴就直奔“主題”:“老哥,你可是少有的技術人才喲。要是你到我們廠來,我們老板愿意給你股份,一年下來保證你成為百萬富翁。”
看到徐云不置可否,小嚴繼續(xù)蠱惑道:“你不愿意來也行,如果你愿意把新型摩托車發(fā)動機圖紙借出來給我看看,我們老板愿意給你買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另給你20萬元現(xiàn)金!”
重金面前,徐云沒有忘義,他嚴辭拒絕了。
心理失衡 敲詐公司
盡管徐云沒有見錢眼開,但膨脹的私欲卻慢慢地左右了他,引導他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2004年,徐云結婚了。妻子是郊區(qū)一個鎮(zhèn)醫(yī)院的護士,離公司所在地有四五十公里遠。由于沒有一個固定的家,26歲的妻子懷孕三次,都因家無積蓄、居無定所而放棄了孩子。為此,徐云暗暗發(fā)誓,一定要找個機會將妻子調到自己身邊,不能再讓妻子受這么大的苦。
2004年10月,徐云全力配合公司攻克新款汽車科技難關,作出了極大貢獻。當督察部領導提出要獎勵他時,他只希望將妻子調到公司醫(yī)務室。他快30歲了,想要一個安穩(wěn)的家和孩子。
部領導出面疏通集團公司,可幾次都沒能如愿。徐云認為自己是技術骨干、是公司的“功臣”,便親自找到分管人事的公司領導,領導還是以人員臃腫為由拒絕了他。為此,他和這位領導大吵了一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2004年底到2005年4月,公司提拔了好幾批中層干部。每次民意測驗和考察,徐云都得到高分,可提拔的名單上就是沒他的名字。他心里很窩火,一段時間里,上班消極怠工,精神萎靡不振,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轉眼到了2006年初,妻子再次懷孕。6個月后,他為妻子租了房,讓她休假待產。他希望多籌點錢讓妻子坐月子,給孩子買奶粉。這時候,公司開始了例行的兩年一次調資,徐云充滿了期待:如果自己能漲工資,那孩子的奶粉錢、妻子的營養(yǎng)錢就有著落了。
2006年7月4日,調資公告張榜了。令他氣憤的是:平時表現(xiàn)一般的員工都漲了工資,可作為技術骨干的徐云,卻榜上無名。
滿心的希望化為泡影后,徐云的心里只剩下極度的失落和不滿:“既然公司這樣瞧不起我,我也不再為你們賣命了!要我離開,也不能便宜了你們!”
回到辦公室后,徐云將自己保管的汽車技術資料、生產投資資料、市場評估報告等高級機密悄悄地藏了起來。隨后,他寫了辭職報告:“為了維護我的合法權益,我無法做到保密。所有保密資料我拿著,我提出補償我20萬元人民幣的保密費。否則,我不給資料!我沒有別的退路,希望拿到補償費后辦離職手續(xù),并希望老板在明天早上必須給予答復!”
公司高層領導經過研究后答應:只要徐云交出所有保密資料,并做到終身保密,公司就一次性付給他10萬元現(xiàn)金。同時,向警方報了案。
當天下午5點鐘,在事先約定的一家銀行門前,紅坊公司兩位工作人員提著10萬元現(xiàn)金等候徐云前來“交換”保密資料。丟下保密資料、提著錢袋的徐云剛剛走出幾步,兩位便衣民警就扭住了他。在鐵證面前,徐云全部供認了以保密資料敲詐勒索公司10萬元巨款的事實。
一槌定音 罪名成立
2006年11月中旬,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庭審中,徐云的辯護律師為他作了“無罪辯護”。
辯護律師認為,這是一個合同糾紛,而不是一個刑事案件。他認為,徐云與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只明確規(guī)定了徐云該如何盡到保密義務,但沒有規(guī)定他在辭職后和終身保密期間,他本人該得多少經濟補償。徐云與公司簽訂的顯然是一份有失公平的合同。他提出辭職,書面要求公司給20萬元的“保密補償費”,并與公司領導協(xié)商,最后拿到10萬元,其行為目的只是索要保密費用,是勞動合同民事糾紛,不是刑事案件。
經過法庭調查和質證、認證,法院認為,徐云每月都領取了工資和400元的保密津貼,公司已經在過去5年里給予了補償,不存在合同不公平;而徐云因不滿調資而有意報復公司,辭職時,違規(guī)帶走公司機密資料,并以交換該資料作條件,要挾公司必須給予20萬元保密費,最后達成10萬元換取機密資料的協(xié)議,其行為侵犯了公司的財產權利,已構成敲詐勒索罪。
法庭當庭認定徐云罪名成立,一審以敲詐勒索罪判處徐云有期徒刑4年零6個月。
事后,法律專家指出:職工如果覺得合同內容有失公平、工作條款不平等,應該在簽訂合同1年內,向法院或勞動仲裁機構提出撤銷不公平條款或要求作出經濟補償。如果在合同期滿時,感到合同不公,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經濟補償。切不可采取非法的報復手段或破壞生產物資、敲詐勒索等違法手段。這樣,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摘自《民主與法制》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