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普權(quán)
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于洋先生已是年過古稀之年,雖然青絲如雪,但依然是神采飛揚。于洋,不僅他的名字與水有關(guān),就連他主演和導演的影片也同水有關(guān):《水上春秋》、《大浪淘沙》、《怒海輕騎》、《大海在呼喚》、《大海風》……就連他的業(yè)余愛好——釣魚,也仍然沒有離開水,而且于洋還是中華名人垂釣俱樂部的執(zhí)行主席呢!
于洋出生在山東黃縣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里,貧困中母親希望兒子能健康地長大,為此給他起了一個乳名——石頭,希望他能像石頭一樣結(jié)實。15歲就投身革命的于洋曾隨部隊參加了解放長春、四平的一系列重大戰(zhàn)役。
“那時年輕好動,身上好像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兒。兩天兩夜沒合眼,從戰(zhàn)場上下來睡一覺就能很快恢復。我年輕時愛好很多,騎馬、打槍、各項球類運動都喜歡,盡管沒有像樣的場地和體育設(shè)施,更沒有什么運動服,但依然玩兒得十分開心,直至天黑得什么都看不見才肯罷休?!毖哉勚g,于洋似乎又回到了青年時代。
一個優(yōu)秀演員,總要不斷地面對新的挑戰(zhàn)。主演《水上春秋》時,他所扮演的劇中人華小龍,是一位蛙泳世界冠軍,而于洋本人卻不具備相應(yīng)的游泳實力,為此,于洋被派到體育學院接受正規(guī)訓練。他必須在短時間內(nèi)練出健將級運動員的強健體魄,要練出準確的游泳姿勢,要練出國家三級運動員的蛙泳水平。在那段日子里,于洋白大到體育學院上課,在教練的嚴格要求下練習,晚上回家還要做數(shù)十以至數(shù)百個俯臥撐。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一番苦練,于洋成功地扮演了華小龍這個角色。賀老總在審片時,高興地拉著于洋的手,拍拍他的胸脯說:“小伙子,練得不錯!”又按按他的腿說:“你的腿也很有勁,將來再演一個足球運動員!”1959年為國慶10周年獻禮,于洋同時參與三部電影的拍攝:《水上春秋》、《青春之歌》和《礦燈》。那一年真夠他忙碌的,在《水上春秋》中拍完華小龍為破世界紀錄而苦練的戲后,又在黃昏趕到長辛店附近的一個農(nóng)村,拍《青春之歌》中江華領(lǐng)導農(nóng)民進行麥收斗爭的戲;第二天,再到門頭溝礦區(qū)去拍《礦燈》,演一個身為地下工作者的老礦工。在這年里,他不斷地被不同的劇組接走、送回,再被接走……他在緊張忙碌中,完成著不同時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上的轉(zhuǎn)換。這是一個演員表演藝術(shù)成熟的標志。
于洋的業(yè)余愛好是釣魚,他認為釣魚是最好的“靜止”運動,通過垂釣可以磨煉性格,鍛煉心身,還可以陶冶情操,以魚會友,切磋垂釣的技藝。有一次,在頤和園組織的垂釣中,于洋左側(cè)坐著謝添,右側(cè)坐著榮高棠和馬季。兩個小時過去了,榮高棠一連釣了好幾條,而他們?nèi)藚s一無所獲,謝添笑著說:“我下去撈吧!”馬季戲稱:“這兒的魚會拍馬屁,總往當官兒的那兒跑。”榮高棠說出秘密:“這魚食是我自己做的,是專為這種魚做的……”自那以后,于洋也開始了自己做魚食,他說:“這里有不少學問哩,首先是要了解魚的生活習性,要看魚‘下菜碟,投其所好……”掌握了門道,自然就會有成績,于洋曾多次獲得手桿單尾、手桿雙尾等獎項。
于洋說:釣魚能夠陶冶人的性格,增加涵養(yǎng)性,對一些慢性疾病還有治療作用。氣功家則認為:釣魚是氣功的一種轉(zhuǎn)換形式,實際上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氣功運動。實踐證明:釣魚使久居城市的人們來到郊外,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呼吸綠水青山中的新鮮空氣。安坐河塘邊,甩上幾鉤,撒上幾網(wǎng),你準會感覺到生活中的樂趣,心胸也隨之開朗了許多。
生活中的于洋每天的事情安排很滿,有勞有逸,相得益彰。在銀幕上一貫以“正面人物”出現(xiàn)的于洋,在生活中一直恪守著高尚的人品和藝德。他告訴我,他們一家始終是靠工資生活的。憑他的名氣和實力,他完全有機會去撈取更多的“外快”,也曾有不少人邀請他去拍廣告,但都被他一一謝絕了。他說他不能,也不愿意犧牲過去在觀眾心目中樹立起來的良好形象去賺錢……
于洋把他的一番見解和情懷寫成了一首小詩:“春天后面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fā)愁?只要在秋霜里結(jié)好果實,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當于洋用依然深厚的聲音朗誦這首詩時,他那平視前方的目光里透出了當年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