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衛(wèi)
眼下,家長陪讀已經(jīng)成了學生接受校外教育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其陪讀內容幾乎涵蓋了中小學主要科目和“特長”,陪讀的對象主要是中學生,但家長租房專門照顧在讀大學生也不是個別現(xiàn)象。
陪讀對學校來說,既可以挖掘游離于校外的社會教育資源,也有利于一部分老師搞課外創(chuàng)收;而那些想快速提高孩子成績的家長們,似乎成了這場教育博弈中最大的“贏家”和受惠者,他們既能對孩子的學習效果“看得見,摸得著”,還能在生活上給予孩子全方位的照顧。一些家長對陪讀趨之若鶩,甚至做起專職陪讀員,似乎—“陪”就靈,“陪”就能放心和省心。
案例一:吳大剛夫婦。兒子吳磊,九歲,重點小學在讀。
吳大剛一家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好,吳大剛是一家機關的小職員,妻子在一家私企打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夫婦倆幾乎將三分之一的收入用在了教育投資上,花大價錢把兒子弄進了一所重點小學。從孩子懂事起,父親常拿報紙上“狀元”的事跡給孩子勵志。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他們又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妻子重新找了一份零工,大部分時間用來照顧兒子。問及他們陪讀到何時,吳大剛眼里充滿了憧憬,但也很茫然:“壓力大呀,好幾個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重點大學。兒子看來有點潛力,我們再難,也一定要想辦法撐下去。”
解析:多年來,應試教育明松暗緊,對子女的教育已成了不少家庭投資的重中之重。高分意味著就能讀好學校,能上重點大學就意味著將來能輕松地找到好工作。再加上每年高考后,一些媒體對高考狀元的專題報道和過度渲染,使很多家長不僅從中獲得了動力,也因此產(chǎn)生了陪讀的沖動。面對殘酷的競爭現(xiàn)實,家長選擇陪讀既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同時也期待著這種超前的意識能得到后期巨大的回報。
案例二:曹英,32歲,單親家庭。女兒小雯,就讀于某城區(qū)普通中學。
小雯在10歲時,父母感情就不合,時常打鬧。為了不影響孩子,最終曹女士選擇了離婚。離異后,小雯被判給母親。在分割財產(chǎn)時,曹英從做生意的丈夫那里得到了房產(chǎn)和近10萬的補償金。女兒成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高三時,女兒由普通班“升”到重點班后,曹女士喜不自禁,她與距離學校附近的一位同事置換了房產(chǎn),低價賣出高價買進。幾經(jīng)折騰,家里財產(chǎn)嚴重縮水,曹英只好不停地向自己已年邁的父母籌措教育基金。她的想法很單純,只要女兒日后能考上大學,一好百好。周圍像她這樣的學生保姆多的是,為了女兒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解析:現(xiàn)在,校與校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開始涌動著一股陪讀的潛流,相互攀比嚴重。你送孩子上培優(yōu)班,我就干脆在學校周邊租房吃住,對孩子實行全方位的照顧。有的家長甚至背土離鄉(xiāng),在外地邊打工邊做起了孩子的全職保姆。在這種攀比心理的昭示下,為了面子上的好看,有些人甚至借款陪讀。而衡量這種陪讀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志是看孩子的成績,完全不顧及它對孩子成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案例三:某附屬中學高三文科班班主任雷老師。
雷老師一直都帶畢業(yè)班。前幾年,由于教學有方,連續(xù)幾屆畢業(yè)生的高考成績都排在區(qū)里前列。學校受到了表彰,雷老師也因此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這兩年,優(yōu)質生源的爭奪戰(zhàn)在社會上愈演愈烈,雷老師所在的學校在教育資源上拼不過真正的重點中學,抓不到充裕的優(yōu)等生,只好在家長身上下工夫,明里暗里鼓勵家長陪讀,并對給予有家長陪讀的學生開小灶,減免一部分雜費。采訪雷老師時,他說這樣逼家長并不是他的初衷。校方這樣做叫“堤外損失墻內補”,不樹幾個陪讀家長的典型,就帶動不了大家的積極性。
解析:在陪讀這個問題上,一些學?;虼n老師的某些提醒或暗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的學校在家長會上把陪讀的家長當成先進事跡大力宣傳。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學校和老師比家長有更大的話語權,譬如,老師發(fā)出諸如“某某某的家長由于陪讀,孩子進步神速”、“某某的家長靠打工為學生掙學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信息,使家長誤入迷途,成了全日制或半工半陪的示范家長。
案例四:家長王小瑛,45歲。女兒鄭纖纖,某藝術學院舞蹈專業(yè)學生。
說起女兒,王女士一臉的自豪,自從發(fā)現(xiàn)女兒有舞蹈方面的天賦后,夫妻倆就開始對她進行“定向培養(yǎng)”。談起陪讀史,王女士稱得上是“老革命”。女兒的學上到哪兒,她就把“家”搬到哪兒。十幾年下來,也不知道在這方面花了多少錢,“好在女兒現(xiàn)在有出息了”。然而,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去年女兒纖纖畢業(yè)后去應騁了好幾家文化傳播公司,因為不敢單獨坐火車,也缺乏最基本的與人溝通的技能,加上性情孤傲怪僻,屢屢被除拒。雖然纖纖專業(yè)突出,但生活上低能,至今仍“賦閑”在家。
解析:現(xiàn)在社會情況比較復雜,加之獨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故而陪讀成了家長保護孩子最好的理由。有一位家長訴苦道,我也知道帶孩子上培優(yōu)班很累很苦,但讓他一個人過馬路我不放心呀!花了錢就想知道孩子到底學得怎么樣,親眼看了后心里覺得有了底。這種保姆式的心態(tài)大大削弱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嬌慣了孩子,助長了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從長遠看,陪讀對孩子弊大于利。
凡此種種,筆者不贊成家長陪讀,家長們更不要被“陪則立,不陪則敗”的社會傳言蒙蔽。陪讀除了加重家庭尤其是困難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外,還會對孩子心身健康造成損害,也無形中加大了他們對厭學恐考的精神負擔。所以,對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來說,與其讓陪讀“賠”了您的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