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年輕人尤虛父親死后,生活困難。他去縣衙狀告店主邱明欠其父五百兩白銀賴賬不還,并有借契為證。
尤虛的父親于康熙帝(乾隆帝的祖父)年間去世。年邁的邱明哭告縣官:他與尤虛的父親生前確有來往,但從未向尤家借銀,尤虛純屬誣告。
誰是誰非,一時難以明斷??h官令二人先回,然后退入后堂苦思冥想。
他對借契反復(fù)推敲,又翻閱《康熙字典》和雍正帝(康熙帝的兒子)年間的有關(guān)資料。突然,縣官眉頭舒展,眼睛一亮。
次日升堂,縣官指著借契上的“邱”字對尤虛喝道:“你偽造借契,從實招來!”尤虛還想抵賴,但經(jīng)縣官說出“邱”姓的由來后,不得不低頭認(rèn)罪。
這個故事涉及到“邱”姓的人文歷史:康熙帝的兒子雍正帝十分尊重孔子(孔子名叫孔丘), 為避諱,下旨原“丘”姓的一律改成“邱”。 如果借契是康熙年間所寫,應(yīng)寫成“丘” ,借契上寫成“邱”,說明是后來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