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到過如此巨大的漆金木雕件嗎?如墻一般高大,此件“照壁”高3米,寬4米,厚1.5米。高大雄壯,氣勢恢弘,金碧輝煌,四面俱是精美的雕刻。我們且以“室內(nèi)照壁”呼之。
該“照壁”是晚清時期浙江寧波地區(qū)一帶的朱金木雕。木雕正面為一塊金地黑字的牌匾,牌匾上的“積善流慶”四字,鐵畫銀鉤,字形秀美而有力度,署款是嘉慶五年(1800年)頑伯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為清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其書法作品基礎(chǔ)雄厚,因而反映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亦顯得神完氣足、精神飽滿。
在中心牌匾的左右是一對對稱的刀槍人物牌,再左右又是一對金地露朱規(guī)矩文地上刻陰文黑字的草書“松搖谷風(fēng),升送涇月”,亦為鄧氏的風(fēng)格。
與正面牌匾相背也是鄧石如所寫的隸書對聯(lián):文曰:“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廣陵潮,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jīng),相如賦,屈原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弊笥覄t是在貼金海水紋的底上刻雙鉤陰線的行書,松鶴,芝蘭,對稱排列,集鄧石如行、草、隸于一身。
在背面兩面中心牌匾的上下均有兩層平臺,盤龍柱、垂獅飾、蝙蝠、梅花鹿、麒麟、瑞獸、花卉、靈芝等各類奇珍無不雕于其中,技法上有深淺雕、鏤雕、透雕、圓雕,可謂把木雕技法發(fā)揮到了極致。在色彩處理上朱、金、黑三色交相輝映,集木雕、朱漆、貼金、書畫于一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人(書畫家)與工藝匠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的罕見大型藝術(shù)品。
該件照壁由香樟木雕刻拼裝而成,樟木質(zhì)地細(xì)膩不變形,防蛀、防裂,是木雕工藝的中良材。裝飾技法用的是貼金,即先在木雕上涂上朱漆,乘其未干之時貼上金箔,刷壓平整,江南一帶的寺廟、觀庵皆用此法裝飾。而該照壁上的金色純正、厚實(shí),朱色腥紅,雕刻工藝上的刀槍馬人物故事皆選自晚清宮中的戲文故事,而多種的走獸、翎毛、花卉亦系吉祥喜慶諧音。
●相關(guān)鏈接:寧波朱金木雕
寧波朱金木雕大約有1000余年歷史。漢唐以來,隨著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彩漆和貼金并用的裝飾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裝飾,其中的講經(jīng)殿、舍利殿等朱金鏤雕風(fēng)格與現(xiàn)存國內(nèi)的寧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裝飾十分接近。據(jù)說是因為鑒真和尚在東渡之前曾在寧波阿育王寺居留考察了相當(dāng)長時間,阿育王寺的木雕裝飾風(fēng)格受到鑒真的欣賞并帶至日本。
朱金木雕的人物題材多取自戲曲京劇人物的服飾、姿態(tài),稱之為“京班體”。據(jù)傳寧波曾出現(xiàn)過眾多朱金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師傅,大可雕超過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可見其木雕手藝極為嫻熟。朱金木雕的“京班體”構(gòu)圖格局,均采用立體式,將近景、中景和遠(yuǎn)景處理在同一平面上,前景不擋后景,充實(shí)飽滿,井然有序。與傳統(tǒng)中國畫的“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馬大于房屋建筑。石頭長樹代表山,長草代表石,有鳥有云即為天空,有景為陸地,有船為江河,頗有裝飾性。諸如“武士無頸,美女無肩,老爺凸肚,武士挺胸”,這些程式化的民間表現(xiàn)手法,使寧波的傳統(tǒng)朱金木雕妙趣無窮。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這句話,是朱金木雕藝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貼金箔和漆朱紅來進(jìn)行裝飾。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細(xì),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貼金、描花卻十分講究。正是這種工藝使朱金木雕產(chǎn)生了富麗堂皇、金光燦爛的效果。
朱金木雕從明清以來普遍應(yīng)用于民間日常生活,如日用陳設(shè)、佛像雕刻、家具裝飾等。寧波的朱金木雕隨著民間習(xí)俗的改變,已隨歲月遠(yuǎn)去?,F(xiàn)今,民間依然保留這種工藝手法,主要是仿古家具,但畢竟維系著這一民間工藝的承傳。
寧波的朱金木雕,在國內(nèi)外頗有影響。日本富士飯店陳列的“群仙云集”大屏風(fēng),就出自寧波。這種屏風(fēng),高3.6米,寬5.4米,形如北京九龍壁,浮雕深度達(dá)15厘米,畫面上水、陸、空齊備,上面雕有107個神仙和羅漢,千姿百態(tài),浩浩蕩蕩,十分壯觀。色彩上朱、金并置,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