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過去了——啊,已經有40多年了——我還忘不了那個豆沙月餅。一種懊惱無奈的心情,一種后悔和歉疚,仍隱隱沉埋在心底,揮之不去。我曾經發(fā)狠地自問,那個時候,怎么會那么懵懂,那么不近人情?那時,我大約13歲。
那時我們住在上海的虹口區(qū),我的大姨媽住在南市區(qū)。剛讀小學的時候,星期天我還會一個人到大姨媽家去玩。但后來,人漸漸地大了,課外活動也多起來了,自己又迷上了讀小說,放學回家手上老是捧一本厚厚的書,眼鏡也戴起來了,親戚間的走動就變得很少很少。家里來了親戚,即使是小時候十分熱絡的親戚。我也只是點點頭,叫一聲,然后找個機會,趕緊躲到自己的角落里看書去。進了中學之后,外面的廣闊天地越來越占據心靈,越來越具有一種神圣感,家里再大的事似乎也是渺小的,甚至是委瑣的了。同學之間可以談理想,談未來,可以談班級里的工作,談怎樣幫助別人(我們那時候真喜歡幫助別人啊),也可以津津有味地談小說里的情節(jié)和人物,可就是沒人談各自家里的事。我不知道現在的初中生是不是還這樣??傊?,那時對家庭的一切都有一種下意識的不屑,這可能是那個年代或那個年齡層的風氣吧。
這天,鄉(xiāng)下的四姨媽來了,好像是為了我的一個表哥的病,到上海來買藥的,我的父母事先已經把藥買好,又留她在我們家吃了飯,然后送她上公交車,去了大姨媽家。我除了打過一聲招呼,又坐在一起埋頭吃過飯以外,對這一切是極不關心的。家人早已習慣了我這種態(tài)度,四姨媽說了幾句恭維的話,意思是功課真忙,真用功,將來一定有出息之類,我聽了自然不做聲,心里一面暗笑她不懂,一面也不免有些自得。她從鄉(xiāng)下帶來了好大一袋番薯干和烤豆角,小時候我是那樣喜歡吃,現在卻是毫無興趣了。父母買了兩盒餅干,還有一包月餅(那時大概中秋將近了),讓她帶回去。
四姨媽走后,父母卻又很認真地商量起什么來,你一言我一語的,十分投入。過了一會兒,父親到我這兒來了,手里拿著兩張五元的鈔票。他說,四姨媽家里很困難,我們再幫她一下吧,你到大姨媽家里跑一趟,把錢給四姨媽送去,她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我答應了,臨出門時,媽媽還在門口叮囑:錢可千萬別掉了。
是的,那時的十元錢,不是一個小數目。當我趕到南市,把它交到四姨媽手里時,她的驚訝和激動,是可想而知的。她不知怎么謝我才好,先讓我坐,又給我倒水,接著手忙腳亂地打開行李,從里邊摸出一個豆沙月餅讓我吃。我猶豫,推辭,但四姨媽一定要我吃下去,大姨媽也在一邊催我吃,那天我一點也不餓,一點也不饞,但實在是盛情難卻,于是就剝開油亮的包裝紙,大口地吃起來。四姨媽和大姨媽很歡喜地看著我,一邊不停地表揚我。這月餅又甜又結實,里邊是滿滿的豆沙餡,我真有點吃不下,但為了能快點回去看自己的書,我勉為其難地吃完了。
回到家,我沒提月餅的事。父母大約也是因為幫助了別人的緣故,顯得有些興奮。他們喜滋滋地想象著四姨媽回到鄉(xiāng)下,我的那幾個表哥表弟開心的神情。他們的話傳到我耳邊,恍惚聽得,從“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起,四姨媽家就沒再吃過上海月餅!——這么說,這幾個月餅,對他們家來說,就是一份極其難得的美味了。那一包月餅好像是四個,可我居然糊里糊涂地吃掉了其中的一個!一種惶恐的感覺從我心里升起,有一陣,我覺得很不安。但再看一會兒書,我就把這事給忘了。
奇怪的是,多少年過去了,有關月餅的記憶卻在我心里愈益地清晰起來、強烈起來,幾乎成了我的一塊心病。也許,是因為年紀漸漸地大了,是因為自己也成家了,或者,更要緊的,是因為社會的風氣變了,談論瑣屑的家事不再是丟臉的,反而變得堂皇起來了??傊?guī)缀跻恢痹谧载?,不該在當初吃掉那個豆沙月餅……
現在,四姨媽還健在,雖然已經很老了。前幾年,我的一位表弟來上海,我忽然心血來潮,想買幾盒最好的月餅讓他帶回去,但他連連搖手說,他們不吃月餅,那么甜的東西對身體不好。他們家里開了個軸承廠,早已富得流油了,據稱現在凡是甜的油的,他們一概不碰了。聽得這話,我怔了半晌。
我上初中了,還不會騎自行車,而且,連一躍坐上自行車后座的本領都沒有。周末都是爸爸來學校接我。他騎著一輛高大笨重的“二八”車,每次都要先扶穩(wěn)車把,等我笨拙地爬上去坐好,才能蹬車前行。好像是一個夏天的星期六,我受一個家在學校附近的同學鼓動,和另外一個同學一起到他家里玩。他搬出自己裝在大大小小紙箱子里的藏書向我們炫耀,大多是童話書,但我可是大開了眼界。當時我家只有一些小人書,而且,上了初中,爸爸從不支持我買“課外書”,只關心我考試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后來,那個同學的爸爸也來了,熱情地招呼我們。同學補充說,他的書大多是他爸爸出差時幫他買的。這句話更讓我嫉妒萬分。那天只顧玩,忘了時間,等我再回到學校,爸爸已等了我好久。沒等我開口,他就劈頭蓋臉訓斥了我一通。想想剛才在同學家目睹的一切,我心里抱怨更甚:我怎么沒有一個好爸爸呀!
小時候總覺得別人的都是好的,爸爸媽媽也是。往往是念起自己父母的好時,他們已不會訓你打你,對你甚至是一副“討好”、卑怯的眼神。你也許會發(fā)誓我要孝順頁他們,讓他們生活好,可是他們能從你這里得到多少呢?你不會有很多時間陪他們,況且,他們也一定是最容易滿足的,更不會有任何主動的要求。
所以,我有時會想,如果我能回到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那段時間,我一定會更用心地體察他們對我的愛,而不是只在意他們的“不好”。
“天下父親”這組文章,刻畫了四個父親的形象,也許你從中找不到自己父親的影子。但是耐心一些吧,再認真想想、看看自己的父親,他對你的愛也許是更獨特的,如果你體會不出,只是因為你沒有留心。今年的父親節(jié)是6月1 7日,你還來得及向爸爸道一聲感謝和祝福。
第二組文章,是葛紅兵老師的散文,他說的道理大多充滿現代意識,相信有助于大家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可以拿其中的問題和爸爸一起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