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時,一位商界的朋友把稻粱與名著放到了一起,我不禁一陣啞默。這二者相提并論,似乎有點不倫不類,甚至有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之嫌。
稻粱,只不過是果腹維持生命而已,雖實在卻瑣屑。書籍,尤其是名著,高貴而雅致,據(jù)說還有美容的功效。宋朝詩人黃山谷說:“士三日不讀,則其言無味,其容可憎?!逼渑笥汛笪暮捞K東坡也說:“腹有詩書氣自華?!?/p>
這是古人的見解?,F(xiàn)狀如何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钡教幈疾β?,絞盡腦汁,使盡手段,為稻粱謀尚且無暇,豈有空閑讀書、檢視內(nèi)心?那是求學(xué)讀書人的事。讀書,既費時,又費神,還要費錢,況且個中味道委實最難覓。這積習(xí)好像已蔓延到了下一代,只要傾耳一聽,便有呼聲縈繞耳畔:“救救孩子!”“用文學(xué)名著滋養(yǎng)下一代!”
若僅從生存計,稻粱必不可少,名著的確可有可無。而從生活計。豈但稻粱不可少,而名著亦同樣不可少。稻粱與名著,是人類的雙拐——物質(zhì)與精神。正是仗著這雙拐,人類才得以艱難而頑強地跋涉到了今天——同自然作斗爭,也同人類自身作斗爭??磥恚笥训奶岱ㄗ杂衅湟环览?。
一生只為稻粱謀,那是“豬欄的理想”,是動物性生存。不管如何富有,也掩蓋不了華衣下靈魂的粗糙和虛弱。怪不得曾有人感嘆不已:“窮得只剩下金錢?!笔裁磿膊蛔x,尤其是不讀名著,則勢必孤陋寡聞,目光短淺,何以能真有大作為?
當然,窮得只剩下書籍(名著),也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更不是理想的生活??峙碌贸姓J,沒有人抱著名著過日子。讀書窮年,成為書櫥,成為書蟲,作繭自縛,鉆入窟中出不來,還不如踏青觀光,宋晦庵詩云:“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边@的確有道理,也更是心里話。
稻粱只是稻粱,名著卻不只是名著。名著是書籍的精華,是思想與智慧的精髓,是人文精神最杰出的部分,永遠散發(fā)著無窮的魅力?!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曾教育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煥發(fā)人們不息的斗志。《老人與?!?,常讀常新,讀懂它,“心若在夢就在”。高舉的信念之燈就不會熄滅。魯迅的雜文,善讀之,就會目光敏銳而充滿智慧,時刻可以照出自己“布袍下藏著的‘小’來”。而讀到“圓明園的恥辱柱”,就會熱血沸騰,不再沉醉于古人的偉大;讀“駐南使館的血與火”,就會義憤填膺,清醒如昨,明白該做怎樣的圖強……
總之,稻粱使人生存,名著教人生活;稻粱使人體格健壯,名著教人脊梁挺直。努力讀書吧,朋友,尤其要讀名著。不只用眼睛,更要用心靈;不只讀有字書,更要讀“無字書”;不只懷稻粱謀,更要懷“千歲憂”。
[賞析]
多讀名著養(yǎng)精神,《稻粱與名著》所言及的這個話題并不新穎。新就新在:本文將讀名著以謀稻粱作比喻,將要闡明的哲理因之而闡發(fā)得生動幽遠,深刻透辟,其字里行間透著作者豐富的學(xué)識和辨證思維,使讀者頗受啟迪。
文章開篇即言明兩種現(xiàn)象,古人偏重讀書益智,而現(xiàn)代人則偏重逐利謀生而輕讀書,這就婉諷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人們的浮躁淺薄。文章由此順理成章地闡明意旨:“而從生活計,豈但稻粱不可少,而名著亦同樣不可少”:并將意旨加以升華:“稻粱與名著,是人類的雙拐——物質(zhì)與精神”。文章接下來筆墨一轉(zhuǎn),五六自然段而后從反面分別闡述“一生只為稻粱謀”及“窮得只剩下書籍(名著)”、“成為書蟲”的兩種偏狹之舉。從而為文章奠定了辨證基調(diào),使文思閃爍著哲理的火花。這種辨證的闡述足見作者筆墨的機智和圓通。
文章第七自然段言歸正傳,由“稻粱只是稻粱,名著卻不只是名著”巧妙過渡,著意地闡發(fā)讀名著的妙趣無窮、積極意義、人生惠澤,入情入理,誘人產(chǎn)生讀名著的渴望。
文章末句不拘文意,落筆生輝——不只用眼睛,更要用心靈;不只讀有字書,更要讀“無字書”;不只懷稻粱謀,更要懷“千歲憂”——可謂文思豐盈,意蘊張揚,意味深長,令讀者視野開闊。
古文句的引用使本文搖曳多姿,韻味無窮。
捧讀名著,收益多多。
(山東濱州 孟憲法 薦析)
責(zé)任編輯/梅 香meixi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