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與江西景德鎮(zhèn)、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瓷都,在白瓷制作上獨有建樹,被稱為“中國白”。在中國陶瓷史上,福建省可圈可點、能留下重筆濃彩的有閩北建陽市的“建窯黑釉兔毫盞”和閩南的“德化白瓷塑像”,為閩省制瓷的兩道絕妙之風景線。
提到德化瓷,被人稱道的多為佛塑像,很少有人潛心研究碗、盤、杯、盞等大量的民間日用器皿。
筆者是福建人,對建窯黑瓷和德化白瓷情有獨鐘,二十年來潛心收藏有600余件藏器,但以日用俗器、碎片、標本為多。德化窯白瓷及青花器亦有一二十件,但均為杯、盤等日用器皿。筆者為工薪階層,道佛瓷塑,宏偉大器,價值昂貴,實無能力收藏。曾于數(shù)十年前因工作之故常下鄉(xiāng)村,從農(nóng)家收藏得數(shù)十件非常精致小巧的白瓷小杯。杯上瓷土堆燒紋飾,還有蠅頭詩文署款,透光瑩潤如玉,極具精雅嫵媚之態(tài)。雖熟知德化窯有樹根梅花杯精品,但卻不知這些小杯為何代何窯之物,一藏了之。近年來忙少閑多,在把玩鑒賞徑寸小杯中,方才恍然大悟,這些精致的小杯竟為德化白瓷。為切磋瓷藝,現(xiàn)選兩件清代德化窯白瓷印花小杯與瓷友同好共賞。筆者以為,除了眾所周知的清代德化窯白瓷的胎、釉特征以外,這些德化窯白瓷小杯有以下三個特點:
其一為小品呈大樣。筆者所藏數(shù)十枚德化白瓷印花小杯為清代所制(見圖),圖右釉為奶黃色,圖左釉為青白色。奶黃色釉小杯器形徑寬粗矮,主紋飾為兩組“雙開光花卉紋”,口沿為三角形印紋,近底處為“回”形印紋。青白色釉小杯器形瘦高,主紋飾為“鹿望日竹枝紋”,口沿為一圈細線弦紋和一道連珠紋,近底處無紋。此類小杯均為徑寸小品,經(jīng)檢測口徑為6.2~7.2厘米,足徑為2.8~3厘米,高度為3.1~3.5厘米之間。該類小杯的功用應為喝酒、飲茶兼用之小手杯,但卻有大碗大樣之氣度,呈現(xiàn)為撇口、縮頸、弧腹、圈足,收放一毫不差,瓷藝高超精致。
其二為厚胎也透光。這些白瓷印花小杯,胎體無論厚薄,在迎光映照下,均可呈現(xiàn)“壁薄足厚、壁透足黑、胎厚也透光”的透光效果,與其他窯口的同類器相比,極具玻璃相和透光性。據(jù)筆者考證,其胎體有全脫胎和半脫胎之別。考其制法為:薄胎修成后,先內(nèi)面上釉,待釉干后,再由外面修去胎骨(全修全脫,半修半脫),然后于外面上釉印花,雕刻紋飾而成。底足為手指捏制,呈圓弧形,無折角和刮削痕,很有地方制瓷特色,因此“脫胎”有“脫去胎質(zhì)以釉成也”之說?!短照f》載:“萬歷昊十九作卵幕杯,瑩白可愛,一枚重才半銖”。但德化瓷真品厚胎也透光,可能與瓷土釉料的成份有關。
其三為蠅頭題詩款。所見此類德化白瓷小杯,外壁均堆貼、印塑、雕刻有人物、吉祥動物、四季花卉、詩賦文句等圖案紋飾及款銘,常見的有長壽字梅花紋、雙開光花卉紋、十字杵如意紋、鹿望日竹枝紋等;另見有“三杯通大道”、“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待”、“吹氣澤歌舌,入杯沁醉牙”等等反映士大夫階層閑情逸趣的詩賦文句。此類裝飾技藝在歷代古瓷中確屬罕見。但是由于書法系極精之楷篆,銘文款識細如蠅頭,多數(shù)字跡不清晰,難以辨認。如圖左的清代小杯上除印有鹿望日竹枝紋外,還豎印有五字詩賦和一方小印章,但因字小跡細釉厚,難以辨識。該杯的圈足內(nèi)還凸印有反書的“正”字,不知何意待后考。
德化瓷既珍又貴。收藏德化瓷“中國白”最多的,為德國羅馬·日耳曼博物館,據(jù)說有500件以上。2004年8月8日在福州西湖大酒店的春拍上,一尊高23厘米的明代“顏俊高”款、綠釉露胎描金觀音坐像拍出650萬元天價。2005年6月20日在央視“鑒寶”節(jié)目上,李洪恩收藏的一件高49厘米的明晚期德化窯白瓷觀音立像,經(jīng)專家李知宴鑒定為何朝宗大師作品,估價為45萬元人民幣。相信,隨著德化瓷器價格的不斷攀高,這些精巧雅致的日用器也會贏得藏家的青睞。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