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干燥的季節(jié)里,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有觸電的感覺,發(fā)出“啪、啪”的聲響,這就是人體的靜電對外“放電”的結果。冬季空氣濕度長期低于40%,在這樣干燥的環(huán)境里,因摩擦而產生的靜電,瞬間電壓可高達幾千伏至上萬伏。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導體,遍布著鹽的電解質。身體內部的電阻遠遠小于身體表面,是一個非均勻的電場。利用這種特性,醫(yī)生會用測量心電圖、胃電圖和腦電圖的方法來確定患者是否存在病變。由于電解質的連通性和血液的循環(huán),我們身上的電特性達到了某種平衡,電荷不可能在某個地方堆積起來。但在冬季,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非常干燥,空氣濕度一般都在30%~40%之間。這時,人體表面也會干燥,局部可能變成絕緣體。靜電荷在身體的局部就會大量堆積,達到一定電量我們就會“放電”。
靜電對人體有多方面的損害。如果不及時放電,它能在人體內積蓄,達到一定量時,可影響腦神經細胞膜電位的正常傳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產生負面影響,誘發(fā)各種神經或精神疾病。持久的靜電會使血液的pH值(堿性)升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弱,使人產生疲勞、頭暈、頭痛、咳嗽、視力下降等綜合征。有關資料表明,冬季患心律失常、心腦血管、皮膚、傳染等疾病的幾率大大升高,其中有35%左右是因靜電引起。 對付靜電,我們可以采取“防”和“放”兩種措施。 防電措施包括:盡量選用純棉制品作為衣物和家居飾物的面料,避免使用化纖地毯和以塑料為表面材料的家具,防止摩擦起電;盡可能遠離電視機、電冰箱之類的電器,防止感應起電;洗衣服時應使用防靜電的洗滌劑;避免長時間待在室內和電腦云集的工作間內,要適當到戶外活動;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勤拖地,勤灑些水,或者室內飼養(yǎng)觀賞魚和放些盆栽花草,有條件的還可以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度在50%左右為宜;如果家里有暖氣管道,可在暖氣管上放置一盆水,用一條舊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頭放在水里,一頭搭在暖氣管上,向屋里蒸發(fā)一定量的熱水汽;使用保濕性能好的護膚品;勤洗澡,勤換衣服,有效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電荷和帶電塵埃;適當增加含維生素C、A、E和酸性食物的攝取,如胡蘿卜、卷心菜、西紅柿以及香蕉、蘋果、獼猴桃等水果;帶魚、甲魚可增加皮膚的彈性和保濕性,具有良好的除靜電功能。
放電措施包括,看電視或用電腦后要及時清洗雙手和面部,讓皮膚表面上的靜電荷在水中釋放掉;在室內赤腳行走,讓腳直接接觸地面;在觸摸門把手、水龍頭等電導體之前用手摸一下墻壁,也可先用指甲接觸導體或兩手先搓一搓,觸摸濕毛巾之類物品,使身體所積蓄的靜電迅速釋放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