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制謎和猜謎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戲。如《三國演義》里有兩則描寫曹操出謎的故事:一是曹操叫人建造花園,竣工后他去觀看,看畢在門上寫一個“活”字,楊修心領(lǐng)神會,立刻讓人把門改窄了。原來“門”中寫“活”就是曹操嫌門太“闊”了。二是曹操收到客人送來的一盒酥糖,便在盒子上寫上“一合酥”,楊修領(lǐng)會其意,便叫大家吃了。曹操問他怎么敢把酥糖吃了,楊修說:“宰相吩咐,怎敢不吃?”原來“一合酥”拆開讀就是“一人一口酥”。這大概就是早期利用實(shí)物制作的曹娥體拆字謎。之后晉潘岳、南朝劉駿、謝靈運(yùn)、謝惠蓮、蕭繹、蕭巡等著名文人,都紛紛制作過謎,并突破了曹娥體。
南朝宋文學(xué)家鮑照作過一條“井”字謎:“二形一體,四支八頭,一八五八,飛泉仰流。”前三句寫字形:“二”字的字形被連成一體,一共四筆有八個角;后一句描繪了吊井水的形象:井里的水像泉一樣向外涌。這是字形與事義結(jié)合的謎。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里對謎下了著名的定義:“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蝮w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薄盎鼗テ滢o”是手法,“使昏迷也”是目的。也就是說,燈謎是通過委婉曲折的詞語,制造歧義,使人一時難以明白,或者借文字形體的變幻,或者借事物形象的隱喻,讓人猜思的一種智力游戲。
燈謎又是文化人傳達(dá)思想的一種獨(dú)特文體。南北朝《玉臺新詠》選編了無名氏作的一首民歌:“藁砧今何在?山上復(fù)有山。何當(dāng)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痹姼桦[射:“夫”今何在?“出”。何當(dāng)“還”?“月半”!古代行刑讓犯人趴在藁砧上,用鈇斬之?!扳a”諧聲“夫”?!吧缴蠌?fù)有山”合成“出”字。古時大刀的刀柄上有個“鐶”,“鐶”諧聲“還”(hu1n)。最后用“破鏡”形象地比喻“飛上天”的半個月亮。詩歌用謎的手法一問一答,十分含蓄地寄情托思,寫出了一位婦女的思夫之情。
古代文人往往亦詩亦謎,既顯示文采又隱藏含義,同時賣弄才學(xué)。后世的蘇軾、黃山谷等大詩人,也都是大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