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
平樂古鎮(zhèn)位于四川省邛崍市西南19公里處,早在漢景帝時期(前150)就已形成集鎮(zhèn),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鎮(zhèn)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zhèn),碧水縈繞,四季風景如畫。兩岸古木參天,眾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云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樓、青石鋪成的街道,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zhèn)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yǎng)著古鎮(zhèn)天然清新的鄉(xiāng)土文化。
古鎮(zhèn)小橋人家
進入平樂,最先迎接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秦漢驛道”,告訴我這里是古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起點。由于不是趕場天,街上顯得有點冷清。平樂古鎮(zhèn)的“古”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即古街道、古民居、千年古榕樹群、古石拱橋、古驛道、古文化。鎮(zhèn)內兩棵千年古樹巍然卓立,吊腳樓凸現(xiàn)川西風情,江畔綠樹成陰。古鎮(zhèn)不大,街道極具規(guī)則地沿白沫江東西排列,幾條南北走向的橫街貫穿其間。青石鋪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體驗川西民居風情。街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結構,典型的川西民居,沒涂任何油漆的二層房子歷經滄桑,昭顯著這里的歷史久遠。
在街頭有一家已經傳了三代的老鐵匠鋪,至今保持著原始的打鐵風貌,是全鎮(zhèn)僅存的古老鐵匠鋪。
我從鐵匠鋪旁邊拾級而上,來到了古鎮(zhèn)的標志之一樂善橋。樂善橋建于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橋,橋洞一改普遍的半圓形,而采用桃形,別有深意。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清風伴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與民居的炊煙繚繞一起,橋下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紅衫白褂洗衣勞作的女人,朦朧之間古鎮(zhèn)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xiāng)村詩畫之中了。
古鎮(zhèn)的靈氣全來自澄清如練的白沫江,水充滿靈氣,水一動,便活起來了,水一活,古鎮(zhèn)便活起來了。黃金堰為平樂到下壩灌溉農用堰之一,乃先民為灌溉西岸萬畝良田而修建,由竹籠裝卵石筑成。相傳最初因水勢過大,筑堰失敗,于是大禹“撒黃金壘土”,終于堰成,洶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內、外兩江,從此兩江之水滋潤了千頃良田,做到了“水旱從人”,因名“黃金堰”。
來到堰邊,租一竹筏,在水上飄著。江風徐來,水清風涼,慢慢地把竹筏往上游撐。在這寬闊平靜的江面上,這山清水秀之間。似乎自己靈魂經過了洗禮,遠離現(xiàn)代城市的喧囂,遠離工作的煩勞,在這綠水青山之間,使自己精力更加充沛。
下船來,上興樂橋,全觀整個堰口。江面竹筏點點,江邊人頭竄動,全然忘了身在何處。不覺間。夕陽西斜了,陽光斜鋪在江上,風吹波動,陽光點點,江面一下金光閃閃,像鋪滿了黃金,我想黃金堰的得名可能也有這方面的來歷。
夜宿古鎮(zhèn)
晚上8時,家家戶戶高掛的紅燈籠都亮起來了,非常好看。平樂古鎮(zhèn)是最常見的四川古鎮(zhèn),并沒有太多的特色,但是在夜色中漫步在淳樸的街道和古鎮(zhèn),也是件愜意的事情。畢竟,在農村城鎮(zhèn)化步伐不斷加速的今天,能夠保留傳統(tǒng)的建筑,保存平和的心境已經很難得了。
夜色漸濃,街道兩旁的木排門也都次第關上了,調皮的光線穿過縫隙跑到外面來張望,似乎在跟我們這些外來客打招呼。天色如墨,秋雨淅淅,從一股股窗縫隙風里我嗅到了好多熟悉而遙遠的氣息:一會兒是黃桷古樹有點甘清苦澀的味兒;一會兒是窖酒的氣味兒,沁人肺腑;再一會兒是竹子的幽幽清香。恍惚間我仿佛聽見千年古樹在風中的絮語,真的弄不清楚是在夢里還是夢外。
竹的海洋
平樂鎮(zhèn)盛產竹子,歷史上曾是重要的造紙地,現(xiàn)在是著名的竹編生產地。距平樂鎮(zhèn)9公里的蘆溝自然風景區(qū)就是竹子的海洋,綠竹長青,四季滴翠,漫山遍野的翠竹,微風過時,翩翩起舞;狂風起時,恰似東海波濤,洶涌澎湃。落地近視,一泓清泉繞石歡,偶有一處大的潭水,上面飄落的枯黃的竹葉,在幽微的光線下,就像一幅空靈的抽象畫,引人遐思。平樂鎮(zhèn)現(xiàn)存的造紙遺址有幾十處之多,而蘆溝“竹海香”農家樂內的宋代造紙坊遺址是保存得較完整的,經年的石碾、腐朽的巨木滾、殘損的濾缸、碩大的青石池,無不述說著當時作坊的種種盛狀。
為了環(huán)保,平樂的造紙廠全都關閉了,心靈手巧的平樂人民又開始生產竹編,從普通的家用品,如簸箕、背簍、竹篩……到工藝繁復的瓷胎花瓶、茶具、酒具等,工序之復雜、產品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黃桷古樹平樂人
興樂橋頭的兩棵黃桷古樹是平樂最經典的風光。樹齡1500年.樹冠遮天蔽日,抬頭望去,兩樹的枝葉若綠云一樣在天空聚攏。在樹陰下,有喝茶的、打牌的、按摩的、掏耳朵的、賣特色產品的,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給幽靜的古鎮(zhèn)帶來了熱鬧。我更喜歡那經過了千年風霜的樹,那映照山月無數(shù)朝的江。樹的不老,是江的傾訴。江的不竭,是樹的召喚。
一位村婦牽著一個孩子蹲在那棵黃桷古樹下插香燒紙,還祭上一碗油亮爽口的臘肉。這是當?shù)氐娘L俗:拜干親,就是將自家的兒女托拜給黃桷古樹作干兒子或干女兒。以此來保佑子女少生病痛。在拜祭時,大人是虔誠的,往飄忽的香燭上不停地敬燒紙錢。而那少不諳事的孩童則嘴饞地不停偷吃著作為祭品的臘肉。
一想到平樂曾在歷史上的非常時光,與現(xiàn)在的平樂只是居于中國西南一隅的灰蒙暗淡平常小鎮(zhèn)時,物非人亦非,大樹猶在人何以堪?這古樹古橋古堰古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點點痕跡,平樂古鎮(zhèn)仿佛只是一個夢境,夢醒后依然是塵世。
崖畫——平樂的華彩樂章
不游桂江,不知平樂水秀山奇;不到獅子山讀崖畫。不算讀完平樂美景。在平樂獅子山南,有一巖洞,洞上有楷書而成的“屏巖”二字。進得洞內10余米,有一幅崖畫立在眼前。走近一看,只見一個大肚羅漢正望著我笑。再細看,不遠處一牧童揚鞭驅牛,臉現(xiàn)放牧歸家的欣喜之態(tài)。這是眾多崖畫中的一部分,我驚詫于這些雕刻的筆力。一筆一畫仿佛不是刻在石頭上。而是歷史留在歲月深處的印跡。有的圖像雖經風雨剝蝕,仍可毫不費力地讀出樵夫砍柴、老人提籃去收獲及優(yōu)美的裸體臥姿等人像來,還有那牛、鹿、鳥似奔、似跑、似飛的身影??v觀這些崖畫,人物形象構圖簡單,但動感極強。裸露的臥姿好看得讓人不可思議。這一幅幅不知繪于何年何月的圖畫,與農業(yè)生產生活場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平樂崖畫,既是先民的生活圖景。也是平樂文化底蘊豐厚的如實反映。
休閑天堂
平樂是個休閑的天堂。在古榕茶園,榕樹巨大的樹冠給你撐起綠色的華蓋。你擺個最舒服的造型坐下來,品著平樂綠茶,微苦后齒頰留香,神清氣爽;你可以讀小說,可以發(fā)呆,可以聊天,可以打望過往的行人……一切都那樣隨意。
水賦予平樂山水靈氣,樹賦予平樂綠色精力,平樂像一個穿越千年的精靈,留在了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給忙碌的人們一個休息、閑情于山水的地方。
小鎮(zhèn)的日子,沒有過分的歡樂,也談不上什么哀愁,就像織布機上的經緯。一匹一匹的歲月都織出來了,而花色,卻一個調子地單調。生活中的美,也許太靠近了就麻木了,缺少的,不過尋找美的眼睛而已。平淡的日子,平淡的小鎮(zhèn),平淡的人,平淡的水,平淡的橋,一切都歸于平淡生活的美融會于停留的瞬間,在平淡中我們陶醉。
返程的車上,回望古鎮(zhèn),牌坊依然矗立在那里,繼續(xù)見證著古鎮(zhèn)的風雨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