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我出差成都,在春熙路突遇戈壁舟老師,被他邀去家吃中午飯。飯后,我向他打聽沙汀老師的下落,提出要去看望他老人家。戈老告訴我,沙老仍關(guān)在省文聯(lián)“牛棚”內(nèi),他要我找個可靠的人才能帶得進去。
我想到了和我較熟的詩人陳犀同志,于是,從戈老家出來后,便到省文聯(lián)宿舍找到了陳犀。他說,你來得正好,詩人傅仇同志又住醫(yī)院了,我們先去看傅仇同志,再去看望沙汀老師。他還問我,沙老還沒解放,你不怕惹出事來嗎?我說,不怕惹事才來找你的啊。
到醫(yī)院看望傅仇老師后,陳犀同志就領(lǐng)我穿過省文聯(lián)那一重重的老房子,轉(zhuǎn)了好幾道彎,才來到一間洞開著門的屋子前,我見沙老正背對著門坐在一把木椅上看書。陳犀同志悄聲要我站在門口,他先進去通報,看他還認不認識我。陳犀進去向沙老說:“沙老,你看誰看你來了?”沙老邊轉(zhuǎn)過身來邊摘下眼鏡看著我說:“是涼山的拉達啊!”我趕緊上前去問候他老人家。也許是被整怕了的緣故,老人家說話很小心。他說:“我執(zhí)行了資產(chǎn)階級文藝路線,害了你們年輕人啊!”我覺得他對我還存有戒心,便打斷他的話說:“你老人家是大好人,執(zhí)行的是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正是因為你老人家的領(lǐng)導(dǎo),我們這些少數(shù)民族作家才寫出了一點東西來?!彼犃耸嫘牡匦α?。問我還寫不寫文章?我告訴他只是讀些書。他要我回涼山后,多寫些散文。他說:散文的題材廣泛,主要是寫那股氣氛,提筆就是。
說話間,我見關(guān)他的“牛棚”里什么也沒有,屋子空蕩蕩的,沒有書,沒有報,連必要的生活用品也沒有。見他瘦得顴骨突起,牙齒也掉了許多,人也老多了。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我到省文聯(lián)修改稿子時,住在他家的隔壁,他曾多次找我去談過話,要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刻苦讀書,努力深入生活,發(fā)奮寫作,寫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來。而且每個星期天下午,他家里人團聚時,總是把我也叫去吃飯,對待我如同對待他的孩子一樣。在我離開文聯(lián)回涼山那天,因為睡過了頭,誤了趕去機場的車。他知道后,趕緊派他的車送我去機場,趕上了飛機飛回涼山。我還知道,沙老在三十年代就寫了《在香居茶館里》、《淘金記》、《還鄉(xiāng)記》等名篇巨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著名作家之一。同時,他還是中共地下黨員,為黨為民作出過卓越貢獻。如此善良的老人在暮年,卻落到住“牛棚”的境地,真是天不公,地不公啊!我不覺心里陣陣凄涼,差點掉下淚來。
我強忍住淚水,找不出更多的話來安慰他,便問他身體怎樣?他說,腰痛得很,牙也痛,咳喘得厲害,弄得晚上睡不好覺。他突然想起什么似地對我說:“聽說你們涼山熬制的有一種名叫杜鵑花片的藥可治咳喘,你能不能找點給我?guī)?”我當即答應(yīng)給他找些捎來。我還向他說:“我們涼山出的熊膽,可以治愈牙病,聽說是將藥放到牙根后,牙痛治好了,不多久,病牙就自己掉了?!彼惨艺倚?。我向他老人家告別時,他起身把我一直送到門口。
我一回到?jīng)錾?,就去金陽縣找到當時的縣委江峰書記,由他開條子,在縣醫(yī)院制藥廠拿到了兩大瓶片裝的“杜鵑花片”,又通過熟人找到了熊膽粉,找人帶給高纓老師,然后由高纓老師親自交到了沙老手中。沙老又叫高纓老師帶信來給我,說浙江杭州著名作家陳學昭老師患了糖尿病,急需服用苦養(yǎng)粉,要我給陳學昭老師買些去。根據(jù)沙老提供的地址,我買了二十斤苦養(yǎng)粉,交由火車站貨運處寄了去。陳老師收到苦蕎粉后,將她出版的一整套著作簽名贈與我,還買了兩床杭州織錦寄給我。在第二年陳老不幸去世時,浙江省文聯(lián)以及陳老的女兒陳男還發(fā)卜告來給我,我為陳老的去世發(fā)了唁電。
繼那次偷偷地去看望沙汀老師之后,我有幸又去北京參加沙老的祝壽會。后來,就再沒機會見到沙老了,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時,都沒有機會再見到他老人家。如今,他老人家去世已多年,寫下以上文字,算是對他老人家的懷念吧。
故鄉(xiāng)日記之火塘邊
我家的火塘和小木屋一樣,曾給我留下無數(shù)美好的記憶。
我們村座落在群山中一匹由東南方向綿延而來的山梁上,以前的村名叫邊悶昂界,現(xiàn)在改名為棉花土村棉花土下組。
我就降生在我家那矮小的木屋中,就象所有生長在山里的孩子一樣,抱在娘懷中笑在爹腳前,伴著那溫暖的火塘度過了我貧窮而不失溫馨的童年。
還在我很小的時候,每當阿爸、阿媽和兩個姐姐下地做活時,便把我留在火塘邊,側(cè)邊給我放些包谷籽,叫我餓了的時候自己爆包谷花來吃。嘴饞的我沒等肚子餓,阿爸阿媽和姐姐們一出門,我就把包谷籽分成十來顆一組,丟進子母灰中,用不了一會兒,這些包谷粒就“嗶嗶剝剝”地爆出指拇大的爆包谷花,吹去上面的灰,丟進嘴里吃起來泡酥酥的又香又甜。有時我把早餐剩的包谷粑或蕎粑或糯米粑壅在火灰中熱了吃,吃飽后瞌睡一來順便倒在火塘邊睡上一覺。待醒來時,火塘中的火熄了,一點火星都沒有,可阿爸阿媽和姐姐們還沒收工回來,就自己去柴堆抱些柴燒起火?;鹛辽戏降跤秀~鍋,我知道看里面有沒有水,水少了或干了,我就使出吃奶的力氣去缸里舀水續(xù)上。好讓阿爸阿媽和姐姐們從地里回來洗手洗臉,煮飯。
遇上天晴好暖和時,我就跟著大人們到地里去玩。再稍大些,阿爸阿媽和姐姐們在地里干活,我的任務(wù)是放牛放羊。最好玩的是趴在牛背上,任牛馱著滿地走,又暖和又舒服。有時我把腳踩在牛角上倒騎牛,有時趴在牛背上睡著了滾下來,哭一陣也就算了。怕摔傷,阿爸阿媽一再叮囑我不準騎牛,可我總是偷著騎牛玩。傍晚回家時,大人們砍了大挑的柴火回家,我也學著拾了些毛柴挑回家,晚飯后一家人圍在火塘邊,邊烤火邊講故事,擺龍門陣,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家的火塘曾給了我多少溫暖和慰籍啊。
到我啟蒙讀書時,火塘對于我來說,還是那么不可或缺。我的啟蒙學校叫卡浪坡小學。從家里到學校,要下一個坡,走一段田坎路,然后爬到對面位于卡浪坡半山上的學校,得用二十來分鐘。每天早上我總是在火塘邊熱點冷飯吃后,把牛羊吆上山坡,到十點過鐘,吃過媽媽熥鍋里的洋芋或粑粑再去學校上學。放學回來,如果大人們不在,自己扒開火塘熱些冷飯吃了后,上山把牛羊吆回來,或進山砍柴割草,或燒火煮飯。我們家只要沒客人,就用吊鍋在火塘煮飯煮菜,這樣可以一邊煮飯一邊烤火。即使來了客人,也只是在灶上煮飯,菜還是在吊鍋里煮的,嫌吊鍋太小時就用三腳架,將三角架架在火塘上用鐵鍋煮。三腳架不用時就掛在壁頭上。
那時我的任務(wù)就是讀書、放牛放羊、割草砍柴、煮飯。我砍的柴一般都是些指拇粗的子米樹柴,曬干了引燃嗶嗶剝剝地爆響。那時照明點的是明子和清油燈,為了節(jié)省清油,我總是靠火塘中的火光來看書。好在那時老師講了就講了,學生能記住多少算多少,沒有什么復(fù)習任務(wù)和家庭作業(yè)。所以臨近考試前我才忙著在火塘邊照著火光復(fù)習。
在我的印象中,火塘的火燃得最旺還數(shù)大姐二姐出嫁的日子。大姐二姐是相繼出嫁的。出嫁前夜我們家的火塘邊大媽大嫂們一圈又一圈坐滿整個屋子。坐后邊的烤不上火,我媽就把火塘中的紅炭夾進盆里,加上她平時積攢的——不用火時把大塊的炭火夾在壇罐閉火成炭—一燒得又旺又經(jīng)烤,又沒有煙子熏人。大家一邊烤火,一邊流著眼淚唱《哭嫁歌》,唱《勸嫁歌》:
“勸我妹子不要愁,
妹你不要把夫丟,
丈夫不好這世看,
這世不好二世修……”
歌唱得凄苦慘怛,唱著唱著,大家都哭了。被一片唏唏噓噓的抽泣聲感染的我也情不自禁地將眼淚掉在了火塘邊。
兩個姐姐出嫁的第二年,我的祖父便病逝了。祖父名叫靄斯,是我們那地方用草藥給人治病的郎中,也當巫師作法事。祖父雖然一個漢字也不識,但他是個會念《指路經(jīng)》,會給死人擇陰地的先生,所以方圓百里的人都喜歡請他。每次他去給人家送鬼治病時,總是帶些雞腿回來,在火塘邊給我吃?!?祖父去世那天上午,我上山找柴去了,回來途中聽到我家院里響起三聲土槍。我趕忙把柴背到屋后,只見全村的人絡(luò)繹不絕地涌向我家,霎時哭聲四起。我進屋時,只見大家已把祖父抬到堂屋正在裝殮。我近不了前,便跪倒在祖父常在的火塘邊痛哭流涕,好象火塘能給我安慰似的。
更難忘的是有年秋天,阿爸作為我們族里的小頭人,代表族人到一個叫青山高寨的地方跳月祭祖去了。這時歷盡千辛萬苦燒荒種出的莊稼眼看就有收成了,可山中的野豬老熊老是來糟蹋莊稼,沒辦法的阿媽只好背上弟弟去地邊燒火守夜。大人們都走了,留下我一個人在家,因為害怕黑夜,那晚我一直往火塘里加柴把火燒得大大的給自己壯膽,還不時地出門往阿媽守夜的對面山上張望??匆妼γ鎺r頭上的火光明明滅滅的,便知道阿媽還在那里燒火,只好坐回火塘邊等。等啊等啊,不覺間瞌睡蟲襲來了,睡夢中一只手伸進火塘被火燙傷了,燎起許多水泡。幸虧阿媽懂得草藥,進山找了許多燙傷藥給我敷了十多天,才使我的手沒留下疤痕。
我讀到小學五年級那年,因為沒錢繳學費了,只好輟學在家。那時剛解放不久,解放軍工作隊和農(nóng)協(xié)會的人來到我家火塘邊,問我想不想繼續(xù)讀書,我說我想讀書。他們說,為了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干部,要送我進縣城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補習班和中學民族班讀書,并開了條子,讓我阿爸把我送到縣城。臨走前夜,村里的人都圍坐在我家火塘邊為我祝福,叮囑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這時,我算是和給我溫暖為我煮飯的火塘告別了,我還真有些舍不得呢。
幾十年過去,阿媽去世前我又回到小木屋的火塘邊,回憶起火塘邊度過的童年,溫馨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我的阿媽十分善良,我們還小時她總是領(lǐng)著我們給村里孤苦的老人砍柴、挑水、送吃的。就是現(xiàn)在,她也總是忍嘴把我給她買的糖果糕點分給鄰居小孩們,分給前來看望她、夜里來陪她坐的人。因為阿媽人緣好,在她病重期間,每天夜里幾乎全村的人都來我家坐,把三間屋都塞得滿滿當當?shù)摹L幪幪鎰e人著想的阿媽說,活路要緊,都熬夜明天活路誰來做?所以她總是叫人們早些回去歇息。
我到家的第五天,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了,這時病重的阿媽已無力去為老人送葬了,她就在火塘邊流眼淚。當送葬的人從我家屋后走過時,阿媽遺憾地說:又走了一個啊。這老人吃了一輩子的苦,如今有吃有穿了,她卻無福享受。阿媽感慨逝去的老人,其實也是感慨她自己啊。
啊!我為兒為女勤扒苦做一輩子的善良的母親,是她在這火塘邊生我養(yǎng)我教會我怎樣做人。正因為火塘的溫暖,母親的教導(dǎo),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培養(yǎng)。
這次回鄉(xiāng)為父母掃墓,將離開家的那夜,我在火塘邊整整坐了一個通宵,我想寫下這么一篇日記似的回憶,作為我對父母及火塘的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