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歌是一支清遠(yuǎn)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xiāng)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席幕蓉《鄉(xiāng)愁》
雨季
家鄉(xiāng)這條河一到雨季就要放肆一回,白茫茫的大水和綠綠的草原連成一片,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河道哪里是草原。牛兒被隔到河對岸望著大水哞哞直叫,不敢回來。找牛的女人、男人、孩子,不會游泳,隔著水氣彌漫的河,著急地喊著那邊的牛兒。河兩岸的人和牛忙亂無招。
半夜,村里安排人打更防訊,囑咐各家的男人不要睡得太實(shí),別讓大水沖進(jìn)被窩里,把人和被子都卷走的時候還在打呼嚕。倒是小孩兒們跑前跑后又蹦又跳,像是過年,一直鬧到后半夜也不肯回家睡覺,還是被大人拽著耳朵拎回家,按到?jīng)鏊耐量簧希趴响o下來。聽著“嘩嘩”的水聲,就在耳朵根子旁邊低吼,反而老老實(shí)實(shí)地睡著了。
第二天,還沒醒來,房檐的麻雀又開始聒噪起來。人們起來穿上衣服推開門,自家的牛兒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jīng)回來了,正站在門外,不聲不響地低頭啃障子邊的綠草呢。聽不見水聲,來到河邊,水卻消了,回到河槽里,安穩(wěn)地往常一樣靜靜地流著。村口的木頭橋也露出身子,干干凈凈地連著兩端的沙石路,居住在橋底的燕子,時不時地留連、飛旋,三五成群鳴叫著,進(jìn)進(jìn)出出,在水面捕捉昆蟲,養(yǎng)育后代。
要不是看路上還有水沖過的濕痕,和還沒完全直起腰的草,誰會想到,昨天夜里,這里的水有多嚇人。大人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又去干活兒了。剩下那些孩子在河邊玩。頭一天晚上水大時,沒敢來河邊的孩子,現(xiàn)在也悄悄地湊到了橋邊,一起抓大水過后留在泥洼里的泥鰍和拉拉古。有幾個調(diào)皮的孩子在這里跟著大人們身后忙亂著,夸張地對膽小的孩子們描述他們昨天見到的水是多么的可怕。那些膽小的孩子們崇拜地看這幾個不要命的偶像在那里手舞足蹈。
一旁的河水安穩(wěn)地淌在河槽里,嘩嘩地流著,汨汨地應(yīng)和著孩子們天真的笑聲。
最稀罕的是兩條腿兒的人
我的家,是這片草原的老住戶。早在一百年前,年輕的老祖爺爺闖關(guān)外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是塊寶地,有山有水,土地肥沃,人跡罕至,戰(zhàn)亂又少,就回山東老家不遠(yuǎn)千里把全家都遷到這里。作為那時的移民,在這片草原上,能見到的原住民也就是幾十戶沙俄后裔。他們熱情奔放,對人友好,老祖爺爺一家來后,就和他們一起在草原上牧羊放馬,一起捕魚打獵。
每逢春天河開化,大雁成群結(jié)隊(duì)地來了,野鴨在蘆葦叢中到處落蛋,泡子里的鯽魚擠得直往岸上蹦,狍子見人不知道害怕,不知道跑,這一帶說人憨的俚語“傻狍子”是不是這個由來呢?還聽老人們講,現(xiàn)在只有在界河才能見到的大馬哈魚,賓館飯店都難見到的哲羅魚、細(xì)鱗魚,那時在我們屯子邊的這條不到二十米寬的得耳布爾河里隨處可見。
那時,人們最稀罕的是兩條腿兒的人。這里沒有旅店,也沒有飯店,再遠(yuǎn)的異鄉(xiāng)人來到這里,不論走到誰家,都可以放心住下。冬天,零下四五十度的大雪地,一米多厚的雪使得交通阻塞,上百里地都不一定能見到個人影,這里的人們看到個人,不管認(rèn)不認(rèn)識見沒見過面,第一句就是問人家吃沒吃飯、冷不冷、餓不餓,然后熱情地把人拽回家,給燒熱炕頭,給做好吃的,大碗盛飯,大碗喝酒,全家人圍前圍后噓寒問暖,就是害怕人家會凍死或餓死在外面。
后來我們的家族人丁興旺,有了爺爺,有了爸爸,有了哥哥和我。這里冷還是照樣冷,這些故事都只能坐在燒得旺旺的爐子邊上聽父輩們講了。
木頭垛兒
爸爸花了三年的時間蓋起的松木垛兒,是我們的新家。這種建筑是跟俄羅斯族的鄰居學(xué)的。他們把這個叫做“木刻楞”。屋子里外都是木頭結(jié)構(gòu)的,看上去倒像是小孩子搭的積木。把上好的原木剝干凈樹皮,一層層摞起來,墻壁接口處,在木頭上做好咬槽,讓木頭上下自然地咬合在一起結(jié)實(shí)地壘起來,木頭中間的木縫用一種當(dāng)?shù)亟凶觥懊摹钡牡匾铝栏珊笕麌?yán)。在這個長方體狀的建筑上再加上房蓋(用一種特制的刀將松木破成的木板做的房蓋),就是地道的木刻楞了,比起蒙古包,它是草原上的宮殿。這里有很多人家都是住這種房子。
木刻楞的屋子里,都有爐子、火墻。爐子是用來生火做飯的,火墻是用來取暖的?;饓κ莻€偉大的發(fā)明,它可以使?fàn)t子里的燃燒物充分燃燒,利用火墻的熱度給屋子取暖,幫人們抵御嚴(yán)寒。這些知識都是人們?yōu)檫m應(yīng)北方嚴(yán)寒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琢磨出來的。
時下,已經(jīng)不提倡耗用大量的木材蓋這種木刻楞,但是,做為一種風(fēng)俗文化,將它保留下來給人看也是極其養(yǎng)眼的。村里木刻楞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紅磚綠瓦鋼筋水泥代替了他們,只有很少一部分和父親一樣的人保持著祖上的原汁原味的認(rèn)知習(xí)慣和生活習(xí)慣。他們固執(zhí)地堅(jiān)守著,努力地保持著這些就要消失在人們視線之外的習(xí)俗,用他們的堅(jiān)持提醒人們不要遺忘這些他們曾經(jīng)的伙伴。
院子·園子·井
家里的院子很小,除了屋后那一丁點(diǎn)兒園子外,房前有一個不大的小院子,中間留了一條走路的磚道,兩邊堆滿了燒火的破木頭和爸爸做活兒剩下的舊鐵頭。留下不多的空地,是爸媽兩個人爭奪的地盤,各人心里各有各的盤算。媽媽準(zhǔn)備在上面用木頭夾兩個豬圈,養(yǎng)幾窩豬。爸爸算計(jì)著在哪里放他的魚網(wǎng)。還是媽媽下手快,先埋下木樁子,把地方占了,父親回家一看,地方被占了,沖著正干活兒的媽媽就嚷嚷,嫌?jì)寢屨剂怂牡胤剑瑡寢屜仁腔厮麕鬃?,然后就不理他了?/p>
這里吃水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要去河里用水桶把水挑回家,很不方便,為了用水方便,媽媽親手在房后挖了一眼井。這眼井前前后后二十幾年里,挖了三次才出水。這井啊,是不是也和人一樣講緣分。水的問題解決了,園子的生命就來了。菜畦子的黃瓜和柿子也開始用地膜種植了。旁邊,院子里,夾滿了豬圈,豬圈里的十幾頭豬在睡覺。
因?yàn)榧依飯@子太小,媽媽拖著車禍后沒有完全恢復(fù)的傷腿,在村外山坡上鋼板似的生荒地上挖出來兩畝菜園。這塊園子都開在山坡的南面,底下就是小河,河對岸是數(shù)不盡的灌木。小河水清清淺淺,一年四季有著受用不盡的好處。夏天這里稠李子樹、山丁子樹、刺玫果樹、面果樹,花開得密密壓壓的,柳條上抽出的嫩綠,油光光地透著,郁郁蔥蔥的樹冠讓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個倒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俗話說:人勤地不懶。這塊地在媽媽無微不至的照料下竟然長得格外好,除了全家的吃菜,媽媽還能拿到街上賣一些錢,補(bǔ)貼家用。
墳地
村子西頭有座山,離村子不遠(yuǎn),有兩三里地,小孩子們都去玩,也不知道害怕。那里埋著這個村子里前前后后幾輩人。人們叫它墳山。真是來處來,去處去,這世界上并沒有什么特殊,末了,末了,都要來這里報(bào)到。
每年的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來這里上墳,人們帶著酒菜、水果糕點(diǎn)、燒紙炮仗來到這里。地下的先人們也要過年了,不能把他們忘記。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習(xí)俗,雖然是同一個地方,但是每家的祭拜細(xì)節(jié)上都不一樣,各家有各家的規(guī)矩。但有個總的規(guī)矩是不變的,就是不許自家的女兒上墳(有新去世的親人安葬時就除外),女兒長大后都要出嫁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死了是不進(jìn)娘家的墳地的。但女兒成了人家的媳婦就不同了,第一件事就是要祭拜祖墳,進(jìn)了夫家的門,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死了也要進(jìn)丈夫家的墳地,娘家不管,也管不著。
墳山是幾座山頭連在一起的,我家每年去上墳的都是爸爸和哥哥,我在家和媽媽準(zhǔn)備供品。爸爸和哥哥要在年三十的中午十二點(diǎn)之前拜祭,一般是騎著車或是搭別人家車去,年年去時幾乎都是大雪封山,走得費(fèi)勁,來回要兩個多小時。墳山并不恐怖,也不荒涼,沒聽說有什么幽靈鬼怪出來作祟,它平和安靜地呆在草原上,倒像是人們另一個家,里面住著很多的親人,人們想念他們了,就會來看看。一到夏天,這里的草長得格外茂密,牛羊也最愛來這里吃草。小孩兒也喜歡來這里玩耍??矗@下面躺著的爺爺奶奶們的孫子和重孫子都來了,捉迷藏的捉迷藏,打鬧的打鬧。張家的娃在李家的墳頭上把李家的娃打了,孫家的娃騎在了楊家奶奶的墳頭上撒尿了。底下的爺爺奶奶們沒有告狀的更沒有吵架的。他們喜歡看自己的孩子們?nèi)鰵g兒,難得的熱鬧。呵呵,應(yīng)該是這樣,那個世界沒有什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