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水果,能像荔枝,可以輕易就贏得那么多的贊譽。白居易形容荔枝:“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而蘇軾則希望:“日啖荔枝三百顆”。海南著名文人丘浚評價它是“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一種天然美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但是荔枝不能長期保鮮,是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后就色香味盡去。所以即便是楊貴妃,要想吃新鮮荔枝,也不得不借用驛馬飛馳到長安,弄得“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我喜歡吃荔枝,但是在我們北方荔枝是稀缺水果,所以到荔枝上市的時候我總要買來很多,吃不了就放在冰箱里冷凍起來,以便隨時享用。一次大熱天有客人來訪,我記起自己冰箱里還有冰鎮(zhèn)“妃子笑”,連忙盛上一盤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和我又聊起了一件事情沒有立即吃,等到把話說完,我發(fā)現(xiàn)盤子里的荔枝一個個變成了白白的雪球,原來絳色的外殼一點也看不出本來的面目,這種現(xiàn)象持續(xù)了幾分鐘,最后雪花溶化成水,把盤子都弄地濕漉漉的。這一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以前我吃荔枝總是隨時從冰箱里取,吃一個拿一個,取出馬上送進嘴里,從來沒來得及見到過這種現(xiàn)象。隨后我又從冰箱里取出幾個荔枝故意放上幾分鐘,情況還是和剛才一樣:剛?cè)〕鰜頃r荔枝顏色很正常,過上幾分鐘后表面開始逐漸覆蓋白色的小雪花,用手擦拭會變成水。
我們物理專業(yè)的人總習慣分析自然現(xiàn)象后的物理原理,凡事喜歡問個為什么。我也給自己提出了兩個問題。
問題1我在凍荔枝時因為擔心有農(nóng)藥殘留,每次都會用水漂洗荔枝后晾干裝進冰箱,所以荔枝很干燥,并且據(jù)我觀察荔枝從冰箱剛?cè)〕鰰r表面也是比較干燥的。這么看,水肯定不是荔枝本來具有的,那么水從哪里來呢?
問題2后來我又試著把葡萄、蘋果、李子等水果如法炮制,除荔枝以外的這些水果卻不會變成雪球,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分析認為,冰箱冷凍溫度一般在-5℃,夏天外界天氣很熱空氣濕度大,當荔枝從冰箱里取出來后,空氣中的水分遇冷就會在荔枝表面凝結(jié)成冰,所以我認為荔枝上的水是從空氣中來的。
為什么只有冰凍荔枝會變成雪球,我也做了分析,首先荔枝表面是一層粗糙的角質(zhì)層,這種果殼比光滑的果皮表面積大,更有利于冰晶的形成。其次,荔枝水分很多熱容量大,可以較長時間的保持低溫,不斷吸收周圍空氣的熱量,使水蒸氣不斷凝結(jié),一層又一層的覆蓋在外殼上面,最終使荔枝變成雪球。
我發(fā)現(xiàn),荔枝的這種現(xiàn)象和霜的形成原理非常相似,在地表的溫度較低,而空氣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情況下,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空氣中多余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以下,則多余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晝夜溫差較大的天氣條件下形成,每年的10月下旬最容易出現(xiàn)。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間內(nèi)表面積較大的物體吸熱較多,周圍空氣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而物體表面越粗糙表面積相對越大,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比表面光滑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草葉表面粗糙表面積較大容易形成霜;石頭或者墻壁表面光滑不容易形成霜。
后來我專門買來和荔枝一樣表皮粗糙地哈密瓜做實驗,發(fā)現(xiàn)哈密瓜也能變的“銀妝素裹”。這樣,我吃荔枝吃出來的這個現(xiàn)象,終于被我“吃”透了原理,交上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