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拿來主義》一文的讀者都知道,魯迅先生為了把“拿來主義”的道理說得更形象些,在文中用了兩段非常精彩的文字打了一個比方。在這個比方當中出現(xiàn)了一個“大宅子”,“大宅子”里頭有“孱頭”、“昏蛋”、“廢物”、“鴉片”、“魚翅”、“煙槍和煙燈”與“姨太太”等。老師們似乎一致認為這里的“大宅子”比喻的就是“文化遺產(chǎn)”,然后很詳細地把后面的喻體和本體對應起來:“魚翅”——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鴉片”——文化遺產(chǎn)中“精華”和“糟粕”的混合,“煙槍和煙燈”——文化遺產(chǎn)中的舊形式,“姨太太”——文化遺產(chǎn)中的“糟粕”;“孱頭”、“昏蛋”和“廢物”對應的則是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
我對這種“文化遺產(chǎn)說”很不以為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引發(fā)先生寫作這篇文章的誘因是當時報紙上報道的幾件對外文化交流的事件:中國政府在巴黎舉辦中國古典藝術展覽,美術家徐悲鴻、劉海粟在歐洲各國舉辦個人畫展,戲曲名家梅蘭芳應邀赴蘇聯(lián)演出。應該說這三件事情本身無可厚非,魯迅反感的是當時報紙在報道這些事件時盲目自大的論調(diào)(諸如“發(fā)揚國光”和“催進象征主義”),以及在此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對西方文化的狹隘、無知。所以文章標題雖為“拿來主義”,卻以批判“送去主義”起筆。由此可知,魯迅寫作這篇文章的主要起因是中西文化交流,而非如何處置文化遺產(chǎn)。
魯迅先生接著說“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轉(zhuǎn)而進入正題,大談起“拿來主義”。他舉了幾個不是“拿來”而是“送來”的例子: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和美國的電影等“洋貨”。這些例子再次證明,先生要論述的對象正是西方文化或者說外來文化。
因此在接下來的這個比喻中,“大宅子”比喻的應該是一切的外來文化,魯迅把這些文化分為三類:健康的,富有營養(yǎng)的,可以豐富自己的(魚翅);對我們有一定幫助的,但也有所危害的(鴉片);陳舊的,腐朽的,腐蝕我們的靈魂的(煙槍和煙燈、姨太太)。而“孱頭”、“昏蛋”、“廢物”指的是對待外來文化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和做法。
學校:江蘇無錫市綜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