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銹病的病菌為擔子菌門真菌,只危害葉片。發(fā)生初期葉片背面散生黃褐色不規(guī)則突起,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如不及時防治,會造大量落葉,棗果失水皺縮或脫落,失去食用價值,造成嚴重損失。
夏孢子隨風傳播,通常7月中下旬濕度大時開始侵染葉片,8~9月份進入發(fā)病盛期。棗銹病容易發(fā)生在地勢低洼、行間郁閉的棗園。雨季早、雨量大和氣溫高的年份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①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不宜栽植過密,適度修剪,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②雨季及時排水,防止園內(nèi)過于潮濕。③晚秋和冬季清理落葉,然后集中燒毀,清除初侵染源。④發(fā)芽前噴1次5°Be石硫合劑。⑤7月上中旬開始,噴1~2次2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對已感染銹病的棗園可噴烯唑醇等治療藥劑。近年試驗表明,用600倍三唑酮加300倍蘋腐速克靈加2000倍世苗加葉肥3000倍省錢靈,治療效果非常明顯。要注意噴藥的質(zhì)量,保證噴細噴嚴,著重噴葉片背面。
顧林軍,趙書香,楊 玲,胥智玲,趙 敏
(山東省樂陵市林業(yè)局,2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