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每個時期的思維發(fā)展特征都是不同的。對于“讀書”而言,許多家長都存在困惑,由于不了解孩子處于怎樣的心理發(fā)展時期,所以不知道讀怎樣的書,怎樣的閱讀方式才能適應孩子當時的思維發(fā)展特點。讀書如果能夠做到適應不同時期兒童的思維發(fā)展,在閱讀時遵循科學的指導,就能使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期(小學):逐漸進入真正的閱讀殿堂
當孩子開始進入小學,他們會很自然地接觸到大量的書,譬如課本。小學的時間跨度長達6年,他們的思維發(fā)展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從只掌握日常言語的孩子成為基本掌握讀寫能力的小學畢業(yè)生,小學階段的閱讀應該有更細密的階梯式的安排。因此,小學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的閱讀應該是不同的,低年級還是應該以閱讀具體形象的圖書為主。中年級開始尤其是高年級,其閱讀范圍除了文學上的東西,比如一些童話,還可以開始閱讀一些科普類的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有條件的孩子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因此學校需要有大量的符合兒童思維特點的好書。
青少年期(中學):文藝名著與科普讀物齊頭并進
中學階段的孩子恐怕是最讓家長們操心的孩子,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常以“小大人”自居,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迅速地得到發(fā)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yōu)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jīng)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jīng)驗的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邏輯思維,則屬于理論性,他們已經(jīng)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初中階段的少年在文藝方面的閱讀不應該只限制在童話方面了,可以讀國內(nèi)外的經(jīng)典著作,比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一時期不僅僅要讀科普著作,也可以結合學習的內(nèi)容,讀相應的數(shù)理化輔導讀物,條件好的,甚至還可以讀英文的科普著作。進入高中階段,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理論性的增強,應結合自己的學習方向來閱讀,譬如文理可以適當分開,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比較大量地閱讀一些參考資料。
責編/劉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