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老家山東,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是“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fā)老灶忽爺爺(灶君)上天,傍晚時分,灶膛里的火一定要燒得旺旺的,先把灶王像端端正正貼在灶膛上方,然后把事先剪好的紙人和酒一同填入灶里,由家中長輩祈佑灶王爺上天說好話保全家人一年的平安。
臘月二十四,進(jìn)行整體打掃,先掃屋頂,再掃屋角,然后依次清掃家具上、門窗上的灰塵,最后要洗干凈家中人所有的臟衣服,除垢納新,干干凈凈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五六,通常是我小時候最盼望的時刻,因為這兩天母親會為過年準(zhǔn)備大量的過節(jié)面食??粗粓F(tuán)柔軟的面在母親的手下瞬間靈巧地變成了大棗餑餑、面魚、面圣蟲、元寶、蓮藕花、喜餅等生動的造型,我就會輕輕拉起母親的手要求看個究竟,因為我疑心她施了什么魔法。結(jié)果,當(dāng)然是一無所獲,但是,我從不失望,因為品嘗第一口面食的滋味抵過萬千幸福。面食里,唯一不能吃的是嘴含硬幣的面圣蟲,待它蒸熟放涼后,是要小心翼翼放到糧缸里去的,這樣全家人才會有豐衣足食的新年。另外,如果面食蒸裂了不能說裂,要說“掙了”,這才大吉大利。
到了臘月二十七八,年的味道逐漸濃了起來,年貨已基本備齊。這兩天家里要準(zhǔn)備的大致是節(jié)日里待客要吃的大魚大肉。通常會備一副豬下貨,從豬頭、豬肝肺腸、豬蹄到豬尾一應(yīng)俱全,褪毛、洗凈、入味、煮制后備用;然后會炸制若干的魚和肉及丸子;把這些備好后,煮豬下貨的湯就該派上用場了,加入豬皮、豬蹄和料酒等佐料后,一鍋透明鮮香色澤誘人的豬皮凍就大功告成了。
臘月二十九,家家戶戶空氣中都飄散著香甜的氣息。通常,奶奶們忙著蒸黃燦燦的年糕,媽媽們忙著炸甜甜的抓果和面葉,姐妹們則忙著炒瓜子和花生,快樂地在其中穿梭的是孩子們,他們東嘗一口糕西抓一把瓜子,煞是悠哉!
臘月三十,過年的氣氛達(dá)到了頂點(diǎn),貼春聯(lián)、貼倒福字,屋里屋外紅彤彤一片,全都是些“四季平安福,九州同歡慶”的吉祥話,喜慶得不得了;中午的團(tuán)圓宴葷素搭配分外豐盛,菜的數(shù)量除了講求雙數(shù)外,一定不能缺的菜是魚和丸子,寓意是年年有余團(tuán)團(tuán)圓圓;到了晚上,餃子的內(nèi)容更是教人期盼,期盼的原因是餃子的內(nèi)容精彩紛呈——上班工作的吃到包了錢幣的,意即新年財運(yùn)旺;新婚不久的吃到大棗,意即早生貴子;老年人吃到花生仁,意即長命百歲;男女老少不管誰吃到糖塊,都意味著新的一年生活甜蜜。等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接踵而至?xí)r,年的感覺便漸入高潮了。
大年初一頭一天,小的要給老的拜年,從凌晨一點(diǎn)開始拜,往往是較近的本家組成一個拜年團(tuán),每到一戶,都會跪在地上虔誠地磕頭道聲“過年好”,然后長輩會給小孩子們用紅紙包好的壓歲錢,給成年人點(diǎn)煙遞糖。大家說說笑笑都沉浸在祝福中。拜年的時間大約從凌晨1點(diǎn)到早上5點(diǎn)。而到了初二,開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別初六,一般新姑爺都在初六上門。初七初八開始到姨家等等。
記憶中過年最大的熱鬧是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了這天,各鄉(xiāng)各村的舞龍隊舞獅隊等業(yè)余民間文藝團(tuán)體便開始粉墨登場。習(xí)慣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們趁著這難得的閑暇時光可著勁兒在父老鄉(xiāng)親面前露臉。這邊廂,莊稼漢子棒小伙們舉著龍燈擁著獅子走村串巷,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每到一處,騰挪跳躍,上竄下跳,前滾后翻,耍盡十八般武藝七十二種變化。那邊廂,大姑娘小媳婦們也不甘示弱,小花轎左搖右晃,她們蓮步輕移花枝亂顫;此外還有豬八戒背媳婦踩高蹺的,都是一些饒有情趣又不需太大耗費(fèi)的民俗活動,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直等到正月十五耍龍舞獅的廟會結(jié)束,這個熱鬧的春節(jié)才算告一段落。
(見習(xí)編輯/趙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