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jié)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海南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xiāng)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于“發(fā)市”。在過去,各鄉(xiāng)鎮(zhèn)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的“市”,才“發(fā)”一“發(fā)”!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dān)子的、提籃子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春聯(lián)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文化小品,與眾不同的是,海南人貼春聯(lián)的同時還貼“利市錢”——一種紅紙制成的、滿是小圓洞的紙。只要到鄉(xiāng)下走一走,便可看到,家家戶戶的大門框上都貼著四張隨風(fēng)飄揚的“利市錢”,甚至在水缸、爐、灶和犁、耙等農(nóng)具上,都貼上了“利市錢”。
海南有句歇后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閑”。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據(jù)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祭祀祖先。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于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勞上進)、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干(寓意招財進寶)……
海南拜年的禮品,一般有柑橘或禮品中夾橘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飯和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而且在早上要貼“赤口”(禁口),用白酒清茶拜公。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
如果你現(xiàn)在的生活過得非常美好,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樂樂,你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這種幸福之情?海南人的習(xí)俗就是買幾條鰣魚,在除夕之夜將魚蒸好,存放到正月初二用來祭祖。人們也許會問,用魚祭祖為何不在除夕吃團圓飯時將魚供上呢?海南人為了慶祝過去一年的收成大好,并想告訴先祖,今年的收成最好,過年的團圓飯最豐盛,吃的是又大又肥的雞,而且還有盈余,因此,在除夕祭拜祖先時,都挑最大最肥的雞。而到初二,魚已經(jīng)在家里存放了兩天,雞肉才剛剛吃完,寓意年年有余。
(見習(xí)編輯/趙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