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性原則是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指導實施行政行為的基本原則,是由西方國家行政法中合理性原則移植和發(fā)展而來的。但是,行政合理性原則在我國還處于理論探討階段,難以有效規(guī)范行為。針對于這種狀況,本文力求通過對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初步分析,使其在我國行政法領域內(nèi)得到良好運用。
關鍵詞:行政 合理性 基本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與行政合法性原則被視為現(xiàn)代行政法的兩大基本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問題是行政法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行政法制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水平。九十年代以來“依法治國”的憲政原則成為我國治國方針后,作為“動態(tài)中的憲法”一一行政法,其基本原則在行政法學界便逐漸浮出水面。但是,一項基本原則能否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適用,發(fā)揮其指導價值,進而確立和鞏固其自身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建立和完善保障該原則實施的法律機制或制度體系。實現(xiàn)行政合理性原則的有效適用,需要解決好行政合理性原則存在的理念問題。
一、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定義
行政合理性原則又稱作行政適當原則,行政法上行政合理性原則的確立,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發(fā)展,以及人們對行政自由裁量權認識的深化,特別是對其控制意識的加強有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政府行政職能的強化,特別是19世紀以來,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不斷擴張,人們?nèi)找娓惺艿絹碜运耐{。人類逐漸認識到,行政法不僅應控制政府的羈束行為,同時更應該政府的自由裁量行為。正如美國行政法學家施比茨所說:“自由裁量權是行政權的核心。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自由裁量權的法,那它是什么呢?在公法中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裁量權?!^對的和無約束的自由裁量權的觀點受到否定。為公共目的所授予的法定權力類似于信托,而不是無條件的授予?!币虼?,只以一個原則,即行政合法性原則,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不夠的,行政合理性原則理應成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1598年,在英國魯克訴下水道管理委員會案中,確立了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在20世紀已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對于行政合理性原則的涵義,學者們的理解并不一致。人們一般認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行為的內(nèi)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公平正義的法律理性)。但也有人提出質(zhì)疑,認為無限度地要求行政決定內(nèi)容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的觀點實際上是對政府過分完美的要求,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根植于對行政自由裁量的控制,其核心內(nèi)容是行政權的行使不僅要合乎形式的法律,而且要合乎“理性”和“公正”之公共“法理”,即“行政”必須從形式的合法,發(fā)展到合乎“法治之理性和社會公正”。由此,合理性是現(xiàn)代行政法治精神的應有內(nèi)涵。這里的合乎理性應理解為行政權的行使應符合立法目的,法律的一般原則,事物發(fā)展的內(nèi)部法則和規(guī)律,社會生活日常之公共情理和一般社會道德準則;“行政公正”應理解為合乎行政法實體上的公正和行政程序公正?;诖?,行政合理性是指行政主體及其行政人,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過程中,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結(jié)合法律精神、公平理念,合理的貫徹實施法律的一種屬性,包括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和行政程序的合理性。即在法律明示授權或消極默許的范圍內(nèi),基于行政目的而自由選擇、自主斟酌做出一定的具體行政行為,并要求這一行政行為公平、合理、正義。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的特點
從以上行政合理性原則定義可知,行政合理原則具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高度概括性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的一個重要原則。行政法的原則體現(xiàn)了行政活動的基本特點和精神實質(zhì),是對行政活動高度的概括和總結(jié)。由此可知,作為行政法的一個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也當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行政合理性原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行政活動的個案的概括總結(jié),是單個行政活動的理論升華。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內(nèi)容的抽象性
行政合理性原則不但對于具體行政行為有指導作用,而且對于抽象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其內(nèi)容不可能象行政合法性原則一樣有法律具體予以規(guī)定,在合法和違法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行政合理性原則是用公平、正義的理念對于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其不可能概括出一條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行政合理性原則是用抽象的人間倫理和公平正義的理念去衡量一切行政行為。公平、正義、和人間倫理的內(nèi)容都很抽象,因此行政合理性原則具有內(nèi)容的抽象性。
(三)行政合理性原則標準的多樣性
由于合理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合理是一個具有理性的人的基本的價值追求,是一個具有理性的人的生活目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合理有不同的歷史內(nèi)涵。同時,對于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利益群體,合理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個體的人來講,合理是一種其它個體對于其行為的肯定評價;對于群體而言,合理是指群體和諧有序;對于社會而言,合理是社會良性循環(huán)和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行政合理的標準是建立在社會整體的標準之上的,由于社會的合理的標準多樣性導致了行政合理標準的多樣性。
(四)行政合理性原則調(diào)整的范圍具有廣泛性
行政合理性原則基于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并對其控制而產(chǎn)生,但行政合理原則調(diào)整的范圍遠遠不止行政自由裁量權。其調(diào)整范圍不僅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包括具體行政行為;不僅包括自由裁量行為,也包括羈束行政行為等。如果行政合理性原則局限于具體行政行為,不但不符合行政法的目的,也不符合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xiàn)的理念。由此可知,行政合理原則調(diào)整的范圍具有廣泛性。
三、行政合理性原則適用效力
行政合理性原則在法律淵源中是否具有自己的地位,是該原則能否得到充分重視和具有相應適用效力的關鍵。如果對該原則的違反沒有法律上的直接效果,則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地位就會削弱,甚至無足輕重。因此,從法律原則與法律淵源的關系角度,分析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適用效力,意義重大。
在英美法系國家,由于合理性原則的產(chǎn)生來自司法的判例,根據(jù)判例法原則,合理性原則無疑具有了法律淵源地位。而在大陸法系國家,行政合理性原則同樣取得了法律淵源的地位,成為這些國家的法律淵源之一。例如,在德國,作為法律淵源的法律原則屬于基本法律規(guī)范,法律原則是實在法,而不是“超實在法”。在中國,對行政合理性原則是否是法律淵源,則沒有明確規(guī)定,甚至在理論上也鮮有明確。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對將行政法原則納入行政法律淵源問題,己經(jīng)開始被一些學者重視,并明確提出將法律原則作為行政法律淵源之一,確立其法律地位。筆者認為,從現(xiàn)代法治文明理念的提升要求來說,應當確立行政合理性原則作為法律原則在行政法包括行政訴訟法淵源中的地位。將行政合理性原則作為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法律淵源,還有更特別的意義。因為行政合理性原則因其“合理”的內(nèi)容和標準的確立難度極大,很難完全窮盡,而確立該原則的法律淵源地位,便可以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加強對行政裁量的合理審查提供法律依據(jù),便于行政復議機關和人民法院在監(jiān)督行政行為時,有更好的判斷空間,從而推動行政機關行政裁量的不斷走向合理,也能夠不斷豐富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美]伯納德·施瓦茨著,徐炳譯.行政法,群眾出版社,1996.
[2] [英]威廉·韋德著,李湘如譯.合理原則.法學譯叢,1991,(6).
[3] [德]漢斯· J·沃爾夫,奧托·巴霍夫,羅爾夫·施托貝爾著,高家偉譯.行政法第一卷,商務印書館,2002.
[4]孫笑俠著.法律對行政的控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