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06年是凝聚共識的一年。我們通過對物權法(草案)的討論,發(fā)現(xiàn)了公眾的情緒所在。我們通過對勞動合同法(草案)的公開審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頒布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確立了中國農村未來改革的方向。我們通過完善司法體制,清理了保護公民權利的路徑,我們通過實施公務員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完善程序規(guī)則,有效地防止了大規(guī)模侵犯公民權利的現(xiàn)象發(fā)生。沒有進入議事日程的物權法(草案)成為關注的焦點。
定分止爭的物權法留下懸念
戰(zhàn)國時期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說過:“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為未定分也。積兔滿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雖鄙不爭?!?/p>
中國的改革既要定分止爭,更要重新分定。我國物權法既是改革成果的法律確認,也是對未來生產關系的法律指引。在生產關系仍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改革時期,物權法引起廣泛爭議不足為奇。在關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房地產領域,由于我國現(xiàn)存的法律制度缺乏可預期性,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之間的關系尚未理順,所以,人們迫切希望物權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令人遺憾的是,物權法(草案)在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規(guī)則方面乏善可陳,草案公布之后,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最高權力機關審時度勢,果斷地停止了對物權法(草案)的立法審議,這是尊重民意、發(fā)揚民主的重要表現(xiàn)。
這不是因為物權法(草案)包含著多么高深的理論,也不是物權法(草案)存在多少技術難點,而是物權法草案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希望,是對中國近30年改革的總盤點。
物權法的討論已經遠遠超出了學術討論的范疇,人們試圖借助于物權法的頒布,撥開歷史的迷霧,廓清改革的目標。然而,由于這場討論進一步激化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所以,在法律草案討論中夾雜著許多情緒性的東西。加上一些民法研究工作者帶有理想主義的不理智發(fā)言,使得這場爭論很快偏離了立法的價值取向。有些學者從憲法的角度解釋物權法(草案)個別條款的含義,有的學者試圖從民法的一般理論,為物權法(草案)的某些規(guī)范辯護。這種缺乏實質意義的討論很快被全國人大立法機關所糾正,立法者希望通過對現(xiàn)實社會關系特別是土地使用關系認真梳理,找出體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意愿的解決方案。
這場爭論昭示著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到所有制的核心層面,財產所有權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改革關鍵問題。如果沒有在社會多元化之后,建立一種公正公平的博弈機制,那么,改革很可能成為零和游戲。最高權力機關在物權法(草案)討論中所秉承的審慎態(tài)度,說明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中國改革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并且希望通過物權法的頒布重新確立中國的改革坐標。
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反映了中國改革技術或者制度層面問題。然而,透過這些制度層面上的爭論,人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中國當今社會公眾的情緒所在。過去人們總習慣于在制度之外,追求自身的利益,現(xiàn)在人們終于意識到,法律才是真正體現(xiàn)公眾普遍愿望的社會規(guī)則,他們愿意在法律的制定階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且希望這些意見能被決策者所采納。這是中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體現(xiàn)。
“制度化博弈”階段的標志
在勞動合同法(草案)乃至其他法律草案征求意見的過程中,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它說明中國的改革已經走到了“制度化博弈”的階段,改革再也不是少數(shù)人的閉門造車,改革已經成為關系到公眾切身利益,同時又需要公眾廣泛參與的文明社會常態(tài)。
在改革的過程中,決策者始終關注弱勢群體,關注中國人口最多的農民問題。將農民引入現(xiàn)代化之路,組織他們參與市場競爭,是中國的立法重心所在。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將傳統(tǒng)的合作社組織確定為中國未來農民走向富裕的組織形態(tài)。合作社這個誕生于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組織模式,被中國立法者賦予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使命,決策者希望通過合作社運動,將農民自發(fā)的、個體的生產經營活動變成自覺的、集體的現(xiàn)代化生產經營活動。為了確保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安全,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06年4月29日頒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希望通過有組織的工業(yè)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破產法的重新制定,使人們又一次關注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關于破產清償順序的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決策者既有遵從市場經濟優(yōu)勝劣汰基本規(guī)則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有體察社會轉型期特有的國情,直面現(xiàn)實的真誠和智慧。對國有企業(yè)破產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采取特殊的處理方式,對未來企業(yè)競爭產生的破產問題,完全按照國際通行的規(guī)則辦事,這是一種改革的智慧,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立法中的折射。
從關注平等主體之間的博弈,到強化對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中國的立法無處不在體現(xiàn)憲法的精神。2006年的立法,讓法制的每一縷陽光,照耀在所有中國公民的身上。
對行政權力的監(jiān)管有多難
我們覺得,立法者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只有限制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才能更好地保護公民的權利。所以,在今年相繼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公務員法中,進一步規(guī)范了公務員的準入條件,強調了對國家工作人員權力的監(jiān)管。但必須指出的是,在現(xiàn)行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值得討論的重點和難點。
譬如,在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將發(fā)送淫穢信息作為行政處罰的對象,從立法初衷來看,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但由于沒有引入司法審查制度,所以,很容易出現(xiàn)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失控的現(xiàn)象。社會廣泛討論的“收容遣送制度是否應當恢復”的問題,從一個側面說明公民對行政機關權力擴張產生了深刻的恐懼,他們寧愿忍受社會治安惡化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也不愿恢復行政權力不受控制的收容遣送制度。
仿佛是為了印證人們的擔憂,歲末深圳福田警方公開舉行處理大會,將賣淫嫖娼人員游街示眾,又一次大規(guī)模地侵犯了公民的個人隱私權。
陳年舊案何以成熱點
在過去的一年,一些陳年舊案不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那些死而復生的受害人仿佛在一夜之間,摧毀了人們對司法的信任,而不斷發(fā)生的惡性殺人案件,又預示著中國的改革進入到多事之秋。錯誤的判決不但污染了河流,而且污染了河水的源頭。
在湖南小學教師黃靜一案中,一個又一個自相矛盾的司法鑒定,使案件顯得更加撲朔迷離。探究客觀事實,發(fā)覺事實真相,幾乎成為了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而網絡媒體的介入,使得普通的法律案件承載著整個社會對司法的希望。但是,隨著案件塵埃落定,人們不但沒有增加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反而產生了更多的疑慮,他們害怕早晚有一天,類似的案件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
正因為如此,最高人民法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收回了死刑復核權,希望通過統(tǒng)一的刑罰標準,減少冤假錯案。但是,如果沒有建立科學的司法體制,那么司法機關的一切努力都可能會付之東流。所以,不少有識之士反復呼吁,應當改變中國的現(xiàn)行司法體制,加強對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包括引入陪審團制度,強化對司法機關審判過程的監(jiān)督。
2006年8月27日頒布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法,重申了人大常委會監(jiān)督司法機關的權力,并且首次規(guī)定了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審查體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律委員會和有關專門委員會經審查認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同法律規(guī)定相抵觸,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廢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予以修改、廢止的議案,或者提出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法律解釋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提請常務委員會審議。社會各界普遍意識到,解決司法體制問題,不能依靠司法機關自身,而應該發(fā)動全社會的力量,通過建立公眾廣泛參與的法律機制,徹底消除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的現(xiàn)象。
2006年法制的關鍵詞是“反思”。通過對個案的重新審理,發(fā)現(xiàn)司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法律草案的討論,重新凝聚改革的共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免彷徨,不免焦慮,不免情緒激動,甚至不免發(fā)生爭執(zhí),但只要認真貫徹憲法的精神,把立法看作是形成共識的過程,把司法看作是尊重和體現(xiàn)公眾普遍愿望的具體行動,那么,就一定能夠走出歷史的誤區(qū),真正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
盤點理線把握去向
仔細盤點過去一年的法治進程,我們就可以從幾個法律的“點”上理出一條清晰的“線”。這些線條,可以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脈搏和未來中國的去向。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