縹緲于洞庭湖煙波中的君山,自古就有“天下第十一福地”之美譽。冬去春來,登臨君山就好像走進了一幅如夢似幻的水墨丹青之中。那湖、那山、那茶園,還有那淡淡的憂傷的愛情傳說,仿佛都在為一個名日“君山銀針”的名字作著一份水盈盈的渲染,隨著裊裊的茶香如波紋般慢慢地散開在洞庭之中。
來君山之前就曾聽說過“銀盤托日”為君山一絕。為了欣賞到這一壯觀的景象,我登上了望湖亭。憑欄遠眺,洞庭湖水天一色,一輪渾圓的紅日白天邊冉冉升起。遠遠望去,它就像是一枚通體透明的雞血石懸浮于天水之間,微風吹過。但見湖面上點點碎金躍動,流光生彩。
從望湖亭出來,陽光已將整個君山映照得一片金黃。沿著彎曲的湖邊小道緩緩而行,茶園漸漸遠去,而茶香卻依然繞鼻不散。移步換景,不知不覺已到了二妃墓前。
所謂二妃即舜帝的兩位妃子,一日娥皇,一喚女英。相傳遠在堯舜時代,堯見舜德才兼?zhèn)?,就把帝位讓給了舜。并把長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給了舜為妻。一次南巡時,舜帝病死于蒼梧(今湖南九嶷山)。二妃見舜帝久去不歸,便四處找尋,來到洞庭山,聞訊舜帝死于蒼梧之野的噩耗。她們眼見水漫路斷。欲達不能,便用七十二只青螺。聚成君山,為了不讓君山島被淹,還在湖底插下了“定海神針”。隨后又將隨身所帶的茶籽播于君山。為了紀念二妃的播種之情,當?shù)氐娜藗儗⑺齻z葬于此地,并建起了一座二妃墓,并模仿“定海神針”之形,將君山茶制成針狀。取名“君山銀針”。
君山茶之所以能名揚四海,除了茶的品質(zhì)以外,就是它的水了。據(jù)宋《岳陽風土記》日:“以井水煮茶則白鶴影見甌中”。這井就是位于君山龍舌山尾部的柳毅井(即傳說中的白鶴泉)了。柳毅井,相傳為柳毅傳書時入洞庭龍宮之地。井口呈圓形,由雙鯉環(huán)護成井欄,井壁上書“柳毅井”三個隸書大字,壁側為一手執(zhí)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像。井口距井泉水面約兩米深,在離井約5米處辟有一斜坡道,道壁刻有蝦兵蟹將的浮雕。
自古以來,品茶講究的是一個“道”字,即茶之情致、茶之情趣及意境。君山島上的茶莊一般都臨湖或據(jù)山崗峭壁,四周綠陰覆蓋,或鳥語花香、溪流潺潺,或煙波浩渺、垂柳裊裊。再加上君山多竹,島上的茶亭均為清一色的竹亭。因此,在君山島上飲茶,那份情趣及意境真是妙不可言。
我走進臨湖的一家茶亭,剛入座,服務小姐便笑意盈盈地端上了一只茶具,上放一只精美的玻璃杯。但見她一舉手,一包銀針茶已入杯中,再一抬手,一壺滾開的開水,便如高山流水般地沖入玻璃杯,然后,把杯蓋蓋嚴。一會,奇跡出現(xiàn)了。最初,茶芽頭全部沖向水面,狀如“萬筆書天”,繼而,芽柄芽身汲水后徐徐下沉,茶芽幼葉微張,形同“菊花盛開”;此后,茶芽根豎于杯底,宛如“群筍出土”,間有小氣光點綴芽尖。恰似“雀舌含珠”;如此,一起一落,反復有三;最后,茶芽豎于杯底,又如“刀槍林立”。綜觀整個泡茶過程,可謂賞心悅目。揭開杯蓋,湯色杏黃明凈,葉底黃亮勻厚。聞一聞,香氣鮮嫩清香;品一口,滋味甘醇甜和,回味無窮。
據(jù)服務小姐說,君山銀針茶的泡法是十分有講究有程序的。若不得法,就沒有杯中奇觀了。我將一杯銀針一飲而盡。原本有些雜念的心緒莫名地清凈了下來。與此同時。一份久違了的淡泊及寧靜,如茶水一般沉淀在了我的心底。
鏈接
君山茶起源
說法一:初唐時,有一叫“白鶴真人”的老僧,云游四海,后在君山落腳,他從外地帶來了八棵茶苗,經(jīng)他精心培育,從此就有了君山茶。
說法二:初唐時有一個老漁夫,因捕魚無法維持生計,故只能上君山去采藥。然而走遍君山,也所得無幾。正當他心灰意懶準備回家之時,忽見對面巖石縫里有一株嫩茶,樹葉碧綠如翠,清香撲鼻。于是,他便把此茶樹移植于家中的園。經(jīng)過精心的培育,茶樹長得枝茂葉盛。因茶樹清香四溢,而被湘妃寺內(nèi)的和尚白鶴禪師知道了。為了將此茶樹占為己有,和尚竟然去縣衙誣告漁夫偷了他的茶樹,并且還說茶葉沖泡后,有只白鶴會從杯中展翅騰空,直奔藍天。縣官信以為真,于是,想盡辦法把老漁夫給折磨死了。老漁夫死后,狼狽為奸的和尚與縣官便把此茶葉命名為“君山白鶴”,向皇帝進貢,因此而深受唐皇的寵愛。
鑒賞君山茶
君山茶“盛稱于唐,始貢于五代”,宋、明、清代均為貢茶。君山銀針屬黃茶類,其形芽頭茁壯挺直,大小長短均勻,白毫完整鮮亮,芽頭色澤金黃,故名銀針,為君山“群茶之冠”,因色、香、味、形俱佳,而有“四美”及“金鑲玉”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