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編輯/謝思和
赤小豆又名赤豆、紅豆、紅小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中醫(yī)認(rèn)為,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通乳等功效。適用于治水腫、黃疸、下腹脹滿、腳氣浮腫、煩熱口渴、痔瘡、乳汁不通等癥?,F(xiàn)將民間常用的藥用小方介紹如下:
1.急、慢性腎炎水腫或腎炎低蛋白血癥:烏龜1只(500克左右),赤小豆100克。將烏龜切碎(去掉頭部),與赤小豆同燉爛,不放鹽,1日內(nèi)分次吃完。每日或隔日1劑。連服數(shù)劑。
2.慢性腎小球腎炎:赤小豆90克,花生米(紅皮者佳)60克,紅棗20枚(打碎棗核),紅糖30克。共燉爛,空腹服。每日1劑,連吃3~5個(gè)月。
3.下肢水腫、腳氣:赤小豆250克,生姜5克。共煮爛,連湯服完。每日1劑。
4.流行性腮腺炎:赤小豆50克,雞蛋1~2個(gè)。將赤小豆研細(xì)末,用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腫消為止。有奇效。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赤小豆120克,煮爛,連湯服完。每日1劑,連服15~30天。
6.誤食有毒六畜肉中毒:赤小豆200克,紫花地丁(又叫犁頭草)、山楂各30克。將赤小豆研細(xì)末,每次取30克,紫花地丁與山楂煎水送服。
7.糖尿?。撼嘈《?0克,懷山藥40克,豬胰臟1具,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糖尿病輔助治療,以血糖降低為度。
8.小兒營(yíng)養(yǎng)不良:赤小豆、紅棗、紅糖、核桃仁、花生仁各15克(赤小豆、花生米用溫水先泡2小時(shí)),加水煮30分鐘,成豆沙狀。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匙,連服數(shù)月,效果較好。
9.痔瘡:①赤小豆適量,與大米同煮粥,經(jīng)常服用。②赤小豆500克,食醋1000克。先將赤小豆煮熟,再加入食醋浸泡1個(gè)月后,取出晾干。每次3克,1日3次,開(kāi)水送服。
10.肝硬化:①赤小豆60~90克,帶皮冬瓜250~500克。煮湯服,適用于少量腹水者。②活鯉魚(yú)500克,赤小豆150克,同煮湯服。隔日1劑,用治肝硬化腹水者。
11.乳汁不通:①赤小豆25克。大米適量,煮粥食用,連服3~4天。②赤小豆加水,小火熬取濃汁飲服。
12.黃疸:赤小豆50克,茯苓20克(搗碎研粉),薏苡仁100克。先將赤小豆用水浸泡半日,與薏苡仁一起煮爛后,再加入茯苓粉熬粥。隨意食用,每周3~5次。
13.產(chǎn)后浮腫:赤小豆100克,煮爛食用。每目2次,連服數(shù)日。
14.妊娠水腫、小便不利:赤小豆、黑豆各30~5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用沙鍋煮粥,每日隨意服食。
15.局部紅、腫、熱、痛:赤小豆100克,搗碎,加3~4個(gè)雞蛋清調(diào)勻以后,用紗布包裹,敷在腫痛處持續(xù)濕敷30~50分鐘(中間翻轉(zhuǎn)1次),每日2次。同時(shí),另用赤小豆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熟,每日分3~4次口服。一般3~7天可明顯好轉(zhuǎn)或痊愈。
16.冠心?。禾胰?2克,赤小豆20克,丹皮12克,黑木耳10克。水煎服,每日1~2次。主治淤阻心脈型冠心病。癥見(jiàn)心胸疼痛較劇,如刺如絞,痛連肩背。該方有活血化淤、通脈祛淤的功效。(廣西 劉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