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字士稚,東晉名將。范陽遒縣(今河北省淶水縣北)人,僑居京口。祖逖出身北方士族,性格坦蕩,輕財尚俠。常以谷帛周濟貧乏,因此頗受鄉(xiāng)黨宗族敬重。年二十四,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中夜聞荒雞啼,即起而舞劍。西晉末年率親黨數(shù)百家南移,到達泗州淮河口,司馬睿任命他為徐州刺史,居京口。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此時東晉尚未建國,他上書司馬睿要求北伐,被任命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率領(lǐng)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動容。所部紀律嚴明,得到各地人民響應(yīng)。在淮陰募得二千人,向北進發(fā),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收復(fù)了黃河以南大部土地。他對于黃河邊境上的堡塢,竭力加以籠絡(luò),一些塢主前有子弟在北方為人質(zhì),祖逖聽其兩便,還派兵偽抄,明其未歸附南方政權(quán),由此獲得諸塢主感戴,北方的異謀,常秘密以聞,這也是祖逖軍事上獲得勝利的原因之一。祖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都以恩禮相遇;人有微功,賞不逾日。自身節(jié)儉,不蓄資產(chǎn);子弟耕耘,擔挑柴薪;勸督農(nóng)桑,恢復(fù)生產(chǎn)。石勒不敢進犯黃河以南,要求通使互市,祖逖不與交往,而聽其互市,使黃河南北人民可以互通有無。其時匈奴族劉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擊,形勢對晉有利。祖逖正準備進軍河北,而東晉王朝內(nèi)部糾紛迭起,朝廷派戴淵總領(lǐng)北方六州軍事,對他進行牽制,又聞王敦與劉隗等構(gòu)隙,慮有內(nèi)亂,北伐事業(yè)必將無成,憂憤成疾,于太興四年(321年)死于雍丘軍中。時年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