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美國作家保羅·泰魯前往馬拉維援教。40年后,他重返馬拉維。
出乎泰魯意料的是,那里的經濟狀況不但毫無改善,反而呈下降趨勢。他由此反思: “援助,對非洲來說,弊大于利。”
痛苦的發(fā)展
“與40年前相比,如果說馬拉維(非洲東南部小國)的教育條件變差了,那么在疾病、公共服務等其他方面的情況就變得更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非是各種國際援助減少,或者外援資金缺乏?!碧斣凇都~約時報》撰文說,“馬拉維理應在這四十多年來從數(shù)千名外籍教員、醫(yī)務工作者和巨額經濟援助中獲得巨大幫助,并且有所發(fā)展,然而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p>
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前往馬拉維援教的外國人對那里充滿信心,認為這個國家將很快走上發(fā)展教育的道路,至少也會很快在教員配置方面實現(xiàn)自給自足。幾十年來,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堅持不斷地向馬拉維輸送培養(yǎng)當?shù)亟虇T的志愿者和外籍教員,但人們期待馬拉維發(fā)展教育的愿望卻逐漸破滅。
由于收入不高而且地位低下,馬拉維人大都不愿從事教師這一職業(yè)。馬拉維的普通教育工作不得不常年依賴美國志愿者的幫助,而那些受過教育的馬拉維人也大都在隨后走上移民道路。馬拉維大學成立后,師資力量更多地依賴外來教師,但外籍教員的援助卻從此變成無限期的任務,因為極少馬拉維人可以替換他們的工作。
馬拉維從事醫(yī)科教育的教師同樣依賴外國援助。而這些援教者辛辛苦苦培養(yǎng)出來的本地護士和醫(yī)務人員卻大都流向了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
如今,泰魯已不再主張向非洲派出更多教師。因為他更希望馬拉維人能夠留在自己的國家,由本國人從事教育工作?!澳切┮揽繃屹Y助,接受了醫(yī)療和教育培訓的非洲人,理應首先選擇留在自己的國家,”泰魯說,“這是非洲國家必須長期進行的努力,并且應該用合同和莊嚴的承諾保證其實行下去?!?/p>
泰魯在馬拉維居住的那個年代,馬拉維是一個擁有300萬人口,樹木繁茂的國家。如今,馬拉維的人口已經激增到1200萬。為增加燃料,擴大耕地面積,人們肆意砍伐樹木、破壞森林。除此之外,由于河流被多年沉淀阻塞,馬拉維每年都會爆發(fā)破壞嚴重的洪災。
“40年前我們曾執(zhí)教的那些學校早已毀壞,如今已是一片廢墟,墻上畫滿涂鴉,窗戶破損,學校里的草長得老高?!碧斦f。顯然,僅用資金、僅憑國外援助無法修復這一切。
救援,除了錢還有什么
面對一系列資源浪費、腐敗等社會發(fā)展問題,非洲各國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那就是索要資金”,泰魯說,非洲問題的解決方案總是會簡化為要求減免債務和要求增加外援。
“我不會向某一個慈善機構捐贈私人財產,或向某一個政府送去外援,除非每一分錢都能解決問題。用傳統(tǒng)方式向非洲傾注資金不僅沒有效果,對非洲國家的自立和發(fā)展還是有害的?!?/p>
“對于目前的援助方式,人們需要反思。我并不是指那些人道主義援助、救災援助、教育援助和藥品支援,也不是特指那些比如馬拉維兒童村的小范圍教育援助。我指的是那些‘多金’平臺,這個平臺讓非洲看起來仿佛真正需要的是著名項目、明星志愿者……”泰魯說,“非洲的命運不應成為空談,也不應該成為做出公眾姿態(tài)和名人增加影響力的舞臺。事實上,非洲面臨的威脅雖然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幫助,但國際社會的幫助并不應局限在開辦演唱會或者依靠名人效應上?!?/p>
“實際上,非洲完全有能力在國際社會的適當幫助下自行解決饑餓和貧窮問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國家,糧食應不成問題。此外,非洲各國有大量天然資源:石油、黃金、鉆石?!侵蘅偸潜幻鑼懗墒芸嗟拇箨懀蟛糠謹?shù)字被夸大了。在工業(yè)化國家,人們的感覺是非洲沒有發(fā)展援助會破產,但相信我,非洲在歐洲人出現(xiàn)之前已經存在,他們生活得并不賴?!碧斦f。
比爾·蓋茨錯了
非洲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它擁有比人們想像和描述更強大的自給自足能力。與地球其他地方相比,非洲似乎是沒有完成的一幅風景畫,它看起來如此不同。也許正因如此,非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這些人以各種形式前來非洲,并由此顯得特別。那些白人明星在非洲更引人注目。
比爾·蓋茨來了,U2主唱愛爾蘭搖滾歌星博諾來了。蓋茨通過自己的基金會向非洲的圖書館捐贈了計算機和上網設備。
對此,泰魯卻認為,如果他是蓋茨,他寧愿贈送些鉛筆和紙,甚至是掃帚和拖把,因為“我在馬拉維見過的學校似乎更需要這些東西”。愛爾蘭搖滾歌星博諾與英國歌星鮑勃·格爾多夫共同發(fā)起的在世界多個大城市舉行的現(xiàn)場八方系列演唱會引起世界輿論對非洲貧困問題的關注。迫于世界輿論壓力,西方發(fā)達國家同意免除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400億美元債務。
泰魯卻認為,非洲面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債務問題,而是需要尋找一條通向發(fā)展的路。非洲并非真正缺少有能力的人,甚至也不缺少資金。捐助者“屈尊俯就”的關注對非洲人民建立自己的信仰并無益處。
王春摘自《看世界》
鏈接:
中國與非洲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雙方的友好交往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非之間的貿易往來可以追溯到公元9、10世紀中國的唐、宋時期。1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三次到達非洲東海岸。索馬里北部一個名叫“鄭和屯”的村落就是為紀念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訪問而命名的。
近代以來中國同非洲共同悲慘的殖民主義歷史遭遇更把中國和非洲人民的心緊緊連結在了一起。新中國建立后的二三十年間,中非友好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毛主義”甚至一度成為非洲大陸最振奮人心、最響亮的政治口號!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lián)大以76票贊成(其中非洲國家占26票)、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阿爾巴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組織中的合法席位”的提案。毛澤東詼諧地說:“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了聯(lián)合國?!比缃?,非洲國家也成了中國在聯(lián)合國議案表決的重要支持者。在美國及歐盟不把非洲當外交優(yōu)先利益之際,中非之間的經貿合作、政治上為非洲國家直言、人力資源培育、援外醫(yī)療及社會文化服務等,都讓非洲國家視中國為第三世界盟主。
目前,中非的經貿關系更是成為中非友誼的催化劑,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05年雙邊貿易達400億美元。中非經貿關系也由單一的政府間官方援助向形式多樣、互利合作方向發(fā)展。增加了合資企業(yè)、工程項目合作和管理合作等新形式。中國政府還從1995年起,向非洲國家提供政府貼息優(yōu)惠貸款,鼓勵和推動中國企業(yè)與非洲企業(yè)對援外項目進行合資合作。西方的一位政治家曾經說:“非洲是世界良心上的一塊傷疤。”中非的合作正在努力修補這塊“傷疤”。中國和非洲的友誼在鐵道上延伸,在公路上發(fā)展,在建筑中凝固,在醫(yī)療隊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