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開出租車的朋友,將遺失在車上的錢包還給了失主。錢有兩萬多元!許多人認為他傻。耽擱了幾天的出車時間,去報社,請電視臺,出招領。錢包遞到失主手里,心,這時卻真的涼了。
失主打開錢包,將里面的錢數(shù)了三遍。“硬是當著眾人的面數(shù)了三遍,”朋友委屈地說,“數(shù)一遍也就可以了,數(shù)了三遍,還拿有些錢對著陽光照照。我當時尷尬得無地自容,難道我會抽下幾張或者換幾張假幣進去,那樣我又何必去還?我這又是何苦?”數(shù)三遍,也許是那人一種下意識的動作,是一種習慣。而對撿錢的人,則是一種情感傷害。
母親打電話給兒子。兒子接到電話就問:“有事嗎?”這已經(jīng)成了他的習慣。母親有些傷感,反問道:“沒事就不能打電話嗎?你不打電話過來,是因為你忙;我打電話給你,還一定要因為有什么事嗎?”兒子張口結舌。
兒子怔怔地握著話筒,后悔了。他應該問問母親生活得怎樣?身體可好?對于年邁的母親,還有那么多的擔心和牽掛,平時積蓄在心里,怎么一握話筒就忘了詢問和表達呢?簡單的一句“有事嗎”,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顯然是將母親的心深深地傷害了。
人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細節(jié)中,因為習慣,常常忽視了細節(jié)給他人的感受。細節(jié)傷害像一把軟刀子,一點點切割著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往往,災難未必能將人擊垮,而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傷害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選自《揚子晚報》2006年1月7日)
點評:
細節(jié)的傷害是一把殘酷的軟刀子,凌遲了多少親情和善良!傷人者也許會說,我不是故意的,應該情有可原。作者卻說,這是習慣。習慣是什么?習慣是素質(zhì)和修養(yǎng),也需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只有通過反復的學習和練習,才能幫助我們形成良好的習慣。
(江蘇南通 鄧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