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陶陶今年1歲了,活潑可愛,可就是老愛生病。偏偏我和老婆都是獨生子女,兩個人誰都不會帶孩子,一看到陶陶不舒服我就開始發(fā)暈。有一次,還鬧過陶陶咳嗽一聲就馬上送急診的“偉大事跡”。這不,陶陶奶奶——著名兒科醫(yī)生專程從上海趕來,好好給我們上了一堂兒童發(fā)燒保健課——
1問:怎么知道孩子發(fā)燒?
寶寶媽媽:我最頭疼的就是怎么樣知道寶寶發(fā)燒了?陶陶又不太會說話,我該怎么知道呢?
課堂講義:孩子一旦發(fā)燒,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你們只要留心,完全能從細處感受出來。最常見的有4個信號:
1.孩子吸奶時媽媽的乳頭有灼熱感,或者父母用嘴唇接觸孩子的額頭,感覺熱度較平時高;2.孩子的尿量較平時減少,顏色加深;3.孩子臉部潮紅,或嘴唇干熱,伴有哭鬧不安;4.孩子食欲下降,進食量減少,或口渴思飲。
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其中的1~2個信號,你就該想到孩子很可能發(fā)燒了,必須借助體溫表以作出最終的判斷。
另外,當孩子出現(xiàn)下列征象,你們也要考慮該測量體溫了——大量流汗;皮膚干熱;臉色蒼白;呼吸過快、過慢或暫停;流鼻涕、鼻塞、咳嗽、聲音沙啞,或訴說喉嚨痛;情緒改變,焦躁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無精打采;嘔吐或拉肚子。
2問:怎樣正確測量體溫?
寶寶媽媽:那怎么樣測量體溫呢?我聽說有好幾種方法,什么測胳肢窩、嘴巴等等,到底哪一種好呢?
課堂講義:采用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證所測體溫的準確性。通常測溫的部位有口腔、肛門與腋窩三處,因而有三種測量方法:
一是測口溫法。使用口表,先將表里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放置于舌下,讓孩子閉嘴用鼻呼吸,3分鐘后取出讀取測量結(jié)果。不過,太小的孩子含不住體溫表;太大的孩子可能會咬碎體溫表,吞下水銀,故此法不適宜于嬰幼兒。
二是測腋溫法。使用口表,將水銀柱甩到35℃以下,擦干孩子腋窩部的汗水,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于腋窩深處,貼緊皮膚,然后將其屈臂過胸夾緊體溫表,持續(xù)5~10分鐘后取出。一般正常腋溫約在36℃~37℃之間。
三是測肛溫法。使用肛表,將水銀柱甩到35℃以下,讓孩子側(cè)臥或俯臥,露出臀部,先用肥皂或凡士林等油劑潤滑肛表水銀端后,輕輕插入肛門內(nèi)2~3厘米,切忌用力過猛,以免折斷肛表,持續(xù)約2~3分鐘后取出,用紙巾擦拭干凈,讀取體溫。注意:插入肛溫表后,你們一定要設(shè)法保持孩子的體位固定,不能動彈,以免發(fā)生肛溫表斷裂于直腸內(nèi)等意外事故。優(yōu)勢是測量準確,不足之處是刺激性較大。適合3歲以下的孩子或不合作的小兒。
掌握測溫時機也很重要。覺察到孩子發(fā)燒后,可每隔4小時測一次體溫,一天24小時測量6次左右,能讓大人比較細致、準確地掌握體溫的變化情況。另外,洗澡、進食、運動后不可馬上測量體溫。一般洗澡或運動后要等半個小時左右;飲用冷、熱飲后需等待15分鐘以上,所測體溫才算準確。
3問:體溫多高算發(fā)燒?
寶寶媽媽:那到底多高的溫度才算發(fā)燒呢?有人說是37℃,有的媽媽說是36.6℃,我都搞糊涂了。
課堂講義:首先你們要弄清體溫的正常值,才能作出是否發(fā)燒的判斷。孩子體溫的正常范圍如下:肛溫:36.5℃~38℃;口溫:36℃~37.5℃;腋溫:36℃~37℃。
那么,孩子體溫多高算發(fā)燒呢?那就是當腋溫超過37℃,肛溫超過38℃,且晝夜間波動超過1℃即為發(fā)燒。體溫在38℃以下者為低燒,在38℃~39℃者為中度發(fā)燒,在39℃~41℃者為高燒,超過41℃者為超高燒。另外,醫(yī)學將發(fā)燒(體溫在38.5℃以上)持續(xù)2周以上,經(jīng)過較全面體檢和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未能確診者,則稱為“原因待查熱”或“不明原因熱”。
講完這三堂課,陶陶奶奶最后提醒我們,要預防寶寶肺炎:首先要均衡營養(yǎng),加強身體鍛煉,其次勤開窗戶,保證室內(nèi)空氣流通,不要帶孩子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合湊熱鬧;最后及時接種各類疫苗。我和寶寶媽媽點頭如搗蒜,有這么好的奶奶,寶寶真是太幸福啦!
欄目管理、編輯/曹雯
E-mail:cw_07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