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如何抓住了難得的市場機遇,并一步步成長為圖形芯片領域的一位標兵?
前不久,NVIDIA公司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任總裁兼CEO黃仁勛來到中國。無論是在深圳、上海看望員工、會見客戶,還是在北京拜訪合作伙伴,這位個頭不高但精力過人的美籍華人臉上始終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即使是在6月15日,當他站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講臺上做完演講,受到臺下一位聽眾頗具挑釁性的提問時。
那位聽眾問黃仁勛,是否有一天會把NVIDIA賣給英特爾。要知道,最近一個多月來,NVIDIA的最大競爭對手ATI即將被AMD收購的消息在業(yè)界傳得沸沸揚揚。這時候,笑了一路的黃仁勛表情忽然變得嚴肅起來,他一字一句地回答說:“我們對自己當前的表現(xiàn)感到滿意!”
這位“闖禍”的聽眾或許并不知道,NVIDIA此前不久剛剛公布的今年首季度財報顯示,在該季度,公司實現(xiàn)總營收6.82億美元,其中凈利潤達到91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17%和41%。這延續(xù)了上個財年的大好局面。2005財年,NVIDIA的總營收為23.7億美元,較2004財年的20.1億美元增長了18%;而凈利潤的增長更是高達2倍,在黃仁勛看來,NVIDIA的感覺一切良好,“賣掉NVIDIA”是個“不合時宜”的建議。
事實上,黃仁勛和他的NVIDIA正被半導體領域的華人創(chuàng)業(yè)家視為楷模。雖然NVIDIA也曾創(chuàng)造了成長神話:8年間從一無所有到年營收超10億美元、兩年之內芯片出貨量從100萬顆增長到1億顆;但是,最為人稱道的并不是這些,相反卻是它所經歷過的挫折。
喜逢亂世
1993年,當黃仁勛和他的合作伙伴Chris Malachowsky、Curtis Priem聚在一起商討創(chuàng)立NVIDIA的時候,全球圖形芯片業(yè)正亂像叢生。關于這一點,Bay Area公司圖形芯片業(yè)分析師Jon Peddie后來回憶說:“當時,黃仁勛專門打電話給我,咨詢關于圖形芯片市場的現(xiàn)狀與未來的走勢。我告訴他,這個市場還沒起步已經亂成一團了,現(xiàn)在已經有將近30家公司?!?/p>
當時已經登上這個競技場的選手包括SGI、LSI Logi、ATI、Matrox等,不過,這些選手并非專門從事圖形芯片設計、制造和銷售,它們大部分只是涉及這個領域而已。某種意義上講,當時還不存在獨立的圖形芯片行業(yè),人們仍然習慣于將顯卡和聲卡集成在一起。
這當然是有其深層原因的。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的發(fā)展,在當時還沒有產生出對圖形處理的強烈需求:英特爾剛剛推出80586級處理器;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也還停留在DOS時代,直到兩年之后,革命性的Windows95方才面世。這時期,圖形芯片的主要對象還是游戲機。
不過,黃仁勛顯然沒有被這種景象嚇倒,他甚至還感到興奮。他堅持認為,這種表面的亂像恰恰是個機會,或許可以從紛亂中構建出一個圖形芯片的帝國。
回顧公司初創(chuàng)的那段日子,黃仁勛顯得深有感觸,他告訴《互聯(lián)網周刊》:“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沒有什么競爭對手。實際上,沒有競爭對手并不是一件好事,從愿望上講,我們希望有競爭,在很多領域都有對手,因為這樣意味著我們面臨的市場非常大?!?/p>
初師未捷
先行者總要付出代價,NVIDIA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了困境。它經過整整兩年的研發(fā)之后推出的首款產品剛一上市就遭遇挫敗。這款被命名為NV1的圖形芯片,其實在當時已經獲得了顯示技術上的突破。
NV1的設計采用了正方形成像技術,然而,當時只有少數(shù)幾家游戲機公司推崇這種技術,其它公司或者選用三角形成像技術,或者選擇多邊形成像技術??此苹靵y的技術規(guī)范背后隱藏著各家的標準之爭。NV1以確定的姿態(tài)卷入了這場戰(zhàn)爭,不幸的是,NVIDIA只是一家小公司,比它大得多的業(yè)界伙伴并不愿隨這個小兄弟的旗子起舞。
NVIDIA過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當它研發(fā)NV1的時候,整個圖形芯片市場的格局悄然發(fā)生了變化。1995年8月,微軟發(fā)布了Windows95操作系統(tǒng),這款革命性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很快席卷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微軟的成功是顛覆性的,一方面全球的硬件軟件廠商都不得不向它靠攏,另一方面,對于圖形芯片而言,個人電腦市場正式開啟了。這塊新興的市場與游戲機市場截然不同。NVIDIA副總裁Chris曾指出,個人電腦市場力圖將顯卡、聲卡和游戲手柄等功能分開。然而,NV1的設計采用的正是“不合時宜”的多功能集成。
揮向NV1的致命一擊還是來自微軟。1995年,微軟收購了一家圖形標準公司,并且很快公布了Windows專用的圖形接口Direct3D,明確支持多邊形成像技術。這無異于變相終結了顯示技術的標準之爭。NV1被宣告死刑,NVIDIA的生命似乎也要走到終點。之前募集的一筆2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眼看就要花完,而且NV1的失敗讓后繼投資望而卻步。按照通常的統(tǒng)計,一家無廠房的芯片設計公司,從投入人力開始研發(fā),到芯片最終定型銷售,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00萬美元的凈投入。
危急關頭,日本的游戲機巨頭世嘉拋來橄欖枝。世嘉送來700萬美元訂金,準備將NVIDIA的正方形成像技術用在自己的新一款游戲機里。NVIDIA得以短暫脫險,不過,它仍然徘徊在生死邊緣。
一年之后,世嘉自身陷入困境,其與NVIDIA聯(lián)合研發(fā)的NV2宣告徹底失敗。NVIDIA再一次站到了生死線上。
一戰(zhàn)成名
實際上,從大環(huán)境上來說,NV2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在這一時期,圖形芯片市場的風向已經發(fā)生改變。首先是技術標準的變化。自從Direct3D出現(xiàn)之后,形勢已經非常明朗,再頑固堅持NV1和NV2的方向沒有出路。第二個變化是圖形芯片下游市場的變化,游戲機銷量增長在穩(wěn)步趨緩,而個人電腦的銷量則飛速增加,整個行業(yè)都面臨改變。
當NVIDIA游離于生死邊緣的時候,另外一家叫做3Dfx的圖形芯片公司迅速崛起,它所發(fā)布的Voodoo芯片征服了整個圖形芯片業(yè),并一度受到游戲玩家的熱情追捧。從此,圖片芯片市場進入3D時代。此后幾年,3Dfx獨領風騷。
此時怎么看,NVIDIA都像是個氣息奄奄的病人,很多人甚至已經忽略了NVIDIA的存在。但是,黃仁勛沒有放棄,NV2徹底失敗后,他迅速出手扭轉了NVIDIA的技術方向。事實已經非常清楚,除了擁護微軟Direct3D標準之外,別無出路。1996年,NVIDIA正式明確宣布支持微軟。
對于“投誠”的的NVIDIA,微軟感到欣喜。一方面,雖然微軟攜Windows95風靡之勢宣布了圖形芯片的技術標準,但是各家圖形芯片企業(yè)仍然冥頑不靈,一邊觀望一邊堅持各自的方向。突然間有個NVIDIA站出來高聲呼應,微軟自然大為受用。此外,圖形芯片領域一家獨大的格局也不是微軟所希望看到的。面對風頭正盛的3Dfx,微軟急需扶植另一家可以與之相抗衡的圖形芯片設計企業(yè),NVIDIA正是這位幸運兒。
攜手微軟之后,黃仁勛接下來又改變了NVIDIA市場銷售的方向,由游戲機市場轉向個人電腦市場。這些改變作出之后,最關鍵的還要在技術上實現(xiàn)突破。黃仁勛下決心要在技術上跟上并超過3Dfx,于是他集中了NVIDIA的最后一點資源,全力突破技術瓶頸。
1997年,NVIDIA正式發(fā)布了NV3,即Riva 128。性能上,它能夠兼容3D和2D,不在3Dfx的Voodoo之下,而且價格也較Voodoo便宜很多。
NV3一炮走紅,NVIDIA得以起死回生。難能可貴的是,之后的NVIDIA并沒有裹足不前,而是抓住機會擴大戰(zhàn)果。在很短的時間內,NVIDIA就相繼推出了Riva 128ZX、 Riva TNT和Riva TNT2。尤其是后者,其引起的市場效果恰如其名,就像烈性炸藥一樣震動了整個圖形芯片市場,業(yè)內巨頭諸如微軟、臺積電、世嘉甚至英特爾等紛紛加入了追捧者的行列。
NVIDIA持續(xù)擴大著自己的技術領先優(yōu)勢。1999年,NVIDIA發(fā)布了GeForce 256,這是全球第一款圖形處理器,也是一款具有革命性的產品,每秒鐘可以處理1000萬個多邊形。GPU的推出對于圖形芯片市場而言,其最大的革命意義在于,它等于在個人電腦上安裝了除CPU之外的另外一個大腦。
GPU的市場反應異常熱烈。到2000年底,整個NVIDIA公司的興奮達到頂點,它終于將老對手3Dfx盡收囊中,代價是7000萬美元的現(xiàn)金加上100萬股NVIDIA公司股票。而此時,NVIDIA的年營收已經達到了4.5億美元。在圖形芯片市場里能堪稱NVIDIA對手的,就只剩下了ATI和英特爾。
遭遇圍剿
從頂峰到懸崖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幾乎就在最為輝煌的時候,NVIDIA又一次遭遇危機。事情仍然與微軟有關。2000年,微軟計劃推出Xbox,進軍游戲機市場。眾多圖形芯片廠商競相爭奪Xbox的顯示芯片合同。由于有與微軟結盟的良好關系,最終,總額高達5億美元的合同落在了NVIDIA頭上;而3Dfx也因這一事件而間接加速了被NVIDIA收購的命運。為Xbox供貨的合同還在擴大,MCP的供貨合同也落到了NVIDIA手里。
2002年1月,微軟的Xbox正式上市,但是市場反應并不如預期,甚至還成為微軟的虧損業(yè)務。微軟開始感到NVIDIA的GPU和MCP要價過高,要求NVIDIA降價。但是NVIDIA堅決拒絕了微軟的要求。
雙方的關系開始交惡,甚至一度對簿公堂。這場論戰(zhàn)讓微軟感到了威脅,就像當初對付3Dfx一樣,微軟重新拿起平衡策略,試圖在圖形芯片市場再扶植起一家企業(yè),打破NVIDIA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次輪到ATI擔任挑戰(zhàn)者。微軟將為第二代Xbox提供GPU和MCP的供貨合同都交給了ATI。此后的數(shù)年,ATI成為NVIDIA最具威脅的對手。
就在微軟和ATI結盟圍剿NVIDIA的時候,英特爾也加了戰(zhàn)局。英特爾始終對NVIDIA保持警覺。早在NVIDIA剛剛推出第一款GPU GeForce256的時候,有人曾將其與奔騰3做了一番比較:這款GPU集成了2300萬個晶體管,比英特爾奔3處理器多了1倍。而且GPU的“進化”速度比CPU的更快。英特爾始終信奉著名的摩爾定律,即每18個月,CPU內核里的晶體管數(shù)量就會增加一倍;但是黃仁勛提出了“黃氏定律”,即每6個月,GPU內核里的晶體管數(shù)量就會增加一倍。
在接受《互聯(lián)網周刊》采訪時,黃仁勛反復強調“NVIDIA絕對不做CPU”。不過,GPU的橫空出世本身就有點虎口奪食的味道。按照英特爾的規(guī)劃,它希望由自己來提供計算機各功能的整體解決方案。但是,GPU打碎了英特爾“一統(tǒng)天下”的夢想,它使得計算機里除了CPU之外,還存在另外一個“大腦”。英特爾加入之后,與微軟和ATI組成了一個針對NVIDIA的聯(lián)盟。
雖然擁有足以笑傲圖形芯片江湖的實力,但是NVIDIA本身并不具備與“Wintel”較勁的實力,無論怎么看,這種較真對于NVIDIA而言都是一種失策。失去微軟的訂單讓它損失慘重。2002年,NVIDIA的股價由最高的70美元一路狂瀉到7美元,總市值由110億美元縮水至10億美元。風光過后的NVIDIA,再一次將一只腳踩到了懸崖邊上。
奮力突圍
黃仁勛很快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他承認:“NVIDIA犯了嚴重的錯誤?!钡牵箦e已經鑄成。NVIDIA自己將微軟推向了ATI,而對手也緊緊地抓住了微軟和英特爾這兩棵大樹,加速壯大自己。在這種情況下,NVIDIA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不過,畢竟已經幾度生死,NVIDIA并不那么容易被打敗。當ATI在英特爾的幫助下,不斷推出新產品,打壓NVIDIA的時候,黃仁勛也沒閑著。他四處出擊,主導NVIDIA收購了MediaQ公司,后者幫助NVIDIA進入了手持設備圖形芯片市場。這是一塊成長性很好的市場,NVIDIA打開了另外一個利潤窗口。
突圍之路還是要回歸到技術領域。像英特爾一樣,NVIDIA常常自稱“技術導向性”公司。黃仁勛提出的“黃氏定律”,這不僅僅是NVIDIA的承諾,同時也是NVIDIA逼迫競爭對手、打敗對手的一種手段。
研發(fā)上的持續(xù)投入,最終讓NVIDIA重新取得了技術領先。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型號為GeForce 6800的GPU的發(fā)布。這款產品的晶體管數(shù)達到2.2億,性能超過上一代產品兩倍以上,一舉打敗了ATI的9800系列。此外,這款產品還在設計上有了突破性進展,其芯片的可編程能力大幅提高。籍此,NVIDIA由GPU公司跨向了可編程的GPU公司。而且,6800系列還為NVIDIA打開了消費電子市場的大門。現(xiàn)在,NVIDIA的業(yè)務范圍,正如其財報中所強調的,已經包括了四個方面,即GPU、MCP、手持設備圖形芯片市場以及消費電子市場。
NVIDIA發(fā)現(xiàn)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后,與微軟、英特爾等巨頭們的合作也隨之變得容易起來。2004年,NVIDIA與英特爾實現(xiàn)了和解,雙方實現(xiàn)了對方產品的交叉授權。由“競”而“合”的轉變,其實也是NVIDIA自身實力增長的反映。巨頭們也許沒有料到,圍剿非但未能擊垮NVIDIA,反倒促使它開拓新的業(yè)務領域,加大研發(fā)投入,擴大利潤來源。
新近傳來的消息也許終于會讓這場圍剿與突圍的戰(zhàn)爭節(jié)奏發(fā)生徹底改變。據(jù)國外媒體報道,ATI已經確定被AMD收購,這就意味著NVIDIA將成為圖形芯片領域唯一的大鱷,不過,黃仁勛對此的反應似乎喜憂參半。一方面,NVIDIA終于可以獨霸圖形芯片業(yè);然而另一方面,敵人并沒有消失,只是改頭換面由ATI變成了AMD。
如果考慮到之前NVIDIA與AMD已有的良好合作關系,以及黃仁勛與AMD的淵源,這場并購的應對就顯得格外微妙。 黃仁勛說,“不管市場上發(fā)生什么情況,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專注力放在確確實實能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