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國演義》,在贊嘆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著嚴寒兩次拜訪諸葛亮,卻均被拒之門外。第三次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并堅決請其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第三次來拜訪諸葛亮了。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于等到了劉備,使自己的才華得以發(fā)揮,成了一代風流人物。但世上又有多少個“劉備”呢?假若劉備不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又會怎樣呢?恐怕他只能懷著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懷著生不逢時的慨嘆死去。如此看來,這樣等待是多么危險呀!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大多習慣于含而不露,既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發(fā)揮,又不愿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其結果往往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發(fā)揮,而社會則失去一份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到來,過分寄希望于“伯樂”。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而今天則不同了。在今天,機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有的人只會等待機會、錯失機會,而有的人則
善于捕捉機會,從而獲得成功。
(指導老師: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