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長花,結(jié)短籽,胯一叉,落卵子。”這是我的老家——磨刀源里那些小小子們常掛在嘴邊的童謠,聽起來雖不太文雅,卻形象地描述了山上的栗樹揚花著果,殼開籽落的情形。后兩句略帶戲謔,其間還有孩童的那種期盼,巴望著高掛在枝頭的刺球,早點裂口開笑,落下油光鮮亮的栗子來。白天,好讓他們大兜小兜裝滿,比誰撿得多;晚上,把東掖西藏的零碎都搜出來,用桿稈盤盤斤兩,好上集去賣,把久藏在心中的那點秘密變成現(xiàn)實。因此,撿栗子是孩子們一年中最潛心的事。
一到板栗刺黃,他們曉得哪片林子的刺球開口最早,哪棵樹上的球兒籽多粒滿,甚至還能找到滾落于水溝石臼里的栗子。那些從樹上蹦下的籽兒,濺到大石上,沿著石溝滾下,骨碌碌都來到山溝最低處的石臼取,幾天下來聚得滿滿的,靜躺在那里,這樣隱秘的地方,大人們是不會發(fā)現(xiàn)的,只等著孩子們來撿。這種意外之喜,是對孩子們連日來苦苦尋覓的最好賞賜。他們生在山腳下,長在栗樹邊,都有一套出色的撿栗本領(lǐng)。手中的柴刀、木棍,就能幫他們把四處飛濺、藏在草間刺叢里的褐色“逃犯”一一捉拿歸案。對于孩子們的本領(lǐng),大人們還有句戲言:“撿栗子不撈(偷),一日撿不了一操(捧)?!钡拇_,碰到戰(zhàn)績不佳時,他們還會拿出猢猻上樹的本事,來到樹冠,手攀上枝,腳踩下枝,使盡吃奶的力氣,拼命搖晃幾下,那栗球就如同下雨一般,立刻鋪了一地。下了樹來,也不顧扎手,連撥帶撿,把刺球收到籃子里,找個避人處,一個個砸開,收拾了回家。
數(shù)天下來,經(jīng)他們起早貪黑地忙碌,添個小褂,換個新書包的花費有了著落。能干的還可以攢下學費來。我的小弟便是這些撿栗能手中的一個,他上小學、初中的學費多半是自己撿栗得來。(當時每學期學費兩塊五)
撿栗的孩子,自撿自賣,很會討價還價。他們決不會輕易把自己鉆刺叢、上高樹,辛苦而冒險得來的收獲,賤賣給別人。步行二十多里到縣城賣栗了,自是又多了一重艱難。由此,他們總要瞅著外地來的客人才肯出手。外地客不太懂當?shù)匦星?,一般不還價,能賣出好價錢。記得有一次,小弟和同伴們到縣城去賣栗子,回到家進門就告訴我,今天好運氣,栗子全賣給了漢口人,五毛一斤還說便宜,真傻!(當時的物價僅是現(xiàn)在的十分之一,賣給當?shù)厝艘话阒荒苜u三到四角錢一斤。)小小年紀的他們已經(jīng)能準確掂量出自己的勞動價值,如果沒遇到滿意的買主,他們甚至會結(jié)成同盟?;锇閭円皇寡凵陀谀硟r,寧愿原貨而歸。然而盡管是這點小事,生活也沒忘了給他們出難題。板栗是不經(jīng)放的,十天八天下來,栗子肉里的水分就會被風干,大大丟失斤兩。這些并不能難倒孩子們,他們從大人那兒學得保鮮技術(shù),把一時不想賣的栗子放在陰濕處,等到栗子行情看漲,再待價而售??纯?,這些山里孩子,撿栗時的敏捷身手,賣栗時精靈算盤!
小孩子家,誰都饞嘴,見到油亮可愛的栗子誰不想吃呢?可一想到把這些寶貝積攢起來,能幫自己實現(xiàn)好多小小的愿望,就收起了這份奢侈。他們沒有城里孩子那樣的撒嬌習慣,更沒有靠和父母胡攪蠻纏去不勞而獲的機會。生活只教給他們靠克制和艱辛來換取自己想要的。不過他們也有解饞的辦法。山上除了板栗以外,還有野栗子(又叫毛栗子)、榛子和櫟子,也有不錯的味道,而且滿山遍野都是,只是顆粒小,吃起來比較費事,但這對孩子們來說,比吃板栗劃算得多,其他也就不在話下了。
山里孩子們年復一年的撿栗賣栗,在這些歲月中,他們飽嘗了勞動的艱辛,懂得了生活的艱難,也受到了最好的人生啟蒙。有了這樣的啟蒙,還有什么他們會不珍惜,還有什么他們會輕易放棄,還有什么他們會經(jīng)受不起呢!
作者小傳:程朝霞,女,湖北煤機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多年。喜愛散文、小說、古典詩詞和現(xiàn)代詩歌,常于教學之余從事文學寫作,曾在《咸寧日報》、《九頭鳥》雜志上發(fā)表散文、詩歌,作品有《翡翠豆腐》、《錯過》、《車過翠竹嶺》等。系咸安區(qū)作協(xié)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