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西方國家的學校的種種傳聞,那么在德國這個嚴謹守矩但同樣崇尚自由的國家,他們的學校又是怎樣的呢?走進勃朗克一級中學,我就想從中尋找答案。
來到學校沒有門衛(wèi)把守,自己動手開啟校門后你便進入了學校。你不要期待會有類似“熱烈歡迎”的大幅標語等著你,當然也不會有類似校辦主任那樣的中層干部引領你。你盡管可以自己行動,無論遇到什么人,頂多“毛耿”(德語“早上好”)一下,該做什么還做什么。只有你眼神中有需要幫助的意思流露出來時,他(她)才會熱情地詢問你。
環(huán)顧底樓大廳,進入眼簾的是花花綠綠、富有動感的一片:只見一頭巨象正悠悠地向你走來,小鳥在枝葉茂密的森林中忽上忽下地拍打著翅膀……你不必恍惚,這不是動物園,而是畫在廊柱上的動物畫和風景畫,每一根廊柱都被這樣的畫占領著。你如果想找一張供展示學校風貌之用或垂掛學校辦學理念、激勵學生和諧發(fā)展的條幅,恐怕還得回到國內(nèi)。
二樓的走廊出現(xiàn)了櫥窗,陳列著學生的作品——注意,先把你的眼光調(diào)低一點,千萬不要把它們想像成自己學校的櫥窗中陳列出來的學生作品,否則你會大跌眼鏡。這里的一切在國內(nèi)基本是屬于“不上臺面”的東西:信手的涂鴉、未完成的手工、粗糙得與毛坯差不多的“工藝品”、夸張荒誕的名人畫像……看不到精致,看不到完美,更談不上藝術,有的只是稚嫩、好笑、奇奇怪怪、憨憨傻傻,然而,在這一樣樣、一件件后面,你卻能觸摸到活潑的生命,感受到他們不加掩飾的喜怒哀樂。
老師的辦公室——對不起,如果要檢查衛(wèi)生的話,沒有一個是可以過關的。像一艘空間被充分利用起來的大輪船上,擺放著幾個很簡易的桌子,一個桌子供四個或六個老師使用,桌面凌亂而內(nèi)容豐富。其實這里只是老師們課前課后歇腳的地方,所有老師的家里都有一間專設的辦公室,為此政府每月都提供專款補貼。在這個歇腳的地方旁邊,還有一間“雅室”,完全是家居式的布置:冰箱、燃具、鋪著桌布的餐桌,桌上擺放著各種飲料和面包,咖啡爐中煮著咖啡,香氣正慢慢地彌散開來……這是老師們休息的地方。
假如你征得同意走進教室,看到的是另一種情景:二十幾個學生團團而坐,與靠近走廊不同,靠近花園的那邊有偌大的落地窗,陽光沒遮攔地射了進來,暖暖地瀉在孩子們的身上,加上暖氣,于是大冬天里孩子們也脫得只剩下內(nèi)衣。桌面上同樣凌亂,有書本、文具、飲料瓶、點心盒,聽得渴了可以喝兩口,餓了可以往嘴里塞東西——這絲毫不影響他們隨時向老師提出問題或回答老師的提問。一節(jié)課下來,你不會對他們作出不認真的評價。相反,你會由衷地反思:我們的孩子,在熱熱鬧鬧的小組討論或安安靜靜的聽講中,思維一定比他們活躍么?
這也是學校,這是德國的學校,這里需要讓我慢慢思考的東西似乎有很多:自由、民主、務實、和諧等等,只是在種種的概念背后,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寫著一個字——人。
(江凌云薦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