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在描寫人物“笑”的神態(tài)時,詞語很單調(diào),沒有什么變化,不能刻畫出不同人物不同的“笑”的神態(tài)。
如娟娟在《給爺爺畫眼鏡》一文中寫道:“爺爺在地頭睡時,我給爺爺畫了一副眼鏡。爺爺醒來后,我笑了,地上的姑娘們看見了也都笑了;爺爺回到家里,奶奶笑了,爸爸、媽媽笑了,連姑姑看了也笑了……”這段話中一連用了五個“笑”,用詞沒有變化,未能把各種人物“笑”的神態(tài)具體地刻畫出來,顯得很呆板。
我啟發(fā)娟娟,描寫“笑”的詞語多種多樣,如哈哈大笑,捧腹大笑,笑得前俯后仰,情不自禁地笑,笑彎了腰,笑得合不攏嘴,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笑得直流眼淚……
娟娟聽了我的話后,重新修改了這段話:
“爺爺在地里挖紅薯,實在太累了,就躺在地頭睡著了。我靈機一動,便給爺爺畫了一副眼鏡……當(dāng)爺爺醒來后,我躲在一邊看著,偷偷地笑了。在收工回家的路上,張叔叔看見了爺爺,哈哈大笑起來;李阿姨看見了爺爺,笑得彎了腰,捂著肚子跑了。爺爺一回到家中,奶奶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爸爸笑得合不攏嘴,媽媽笑得前俯后仰,姑姑笑得把米飯從嘴巴里噴了出來,而爺爺被大家笑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跟著傻乎乎地笑了……”
可見,平時要多收集詞匯,寫文章用詞時要多琢磨、推敲,才能讓人物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