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連續(xù)用8條短信向我述說她的驚喜發(fā)現:剛看了雜志《瀾》,居然是集圖文、聲音、動畫、視頻為一體的多媒體雜志。看了之后,我懷疑自己還會買《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以及《時尚》、《瑞麗》多久……”
互動雜志確實是互聯網領域一大驚喜,無論對于讀者、投資者還是創(chuàng)業(yè)者而言均是如此。2003年1月,酷樂互動推出了《酷樂志》,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數字互動雜志。這種雜志采用P2P技術發(fā)行,集Flash動畫、視頻短片、背景音樂、互動鏈接等于一體。乍一看,封面、欄目、內容編排都與紙質雜志很像,但是從品牌到內容、發(fā)行,都自成體系,并培育了目前互動雜志市場的兩大主角:提供內容的內容制作商和提供下載的平臺商。
2005年,被很多業(yè)內人士稱做互動雜志的“第一個春天”。互動雜志從幾乎壟斷整個市場的三本雜志《Wo男人志》、《Me愛美麗》、《Muzine》,發(fā)展到100余種品牌。中國首家互動雜志平臺Xplus,也面臨著Zcom、POCO等平臺的沖擊,而跟在它們后面的,還有二十多個虎視眈眈的小平臺。
2006年的互動雜志似乎一派“繁榮”景象,但是這種繁榮之后是脆弱。據估計,目前互動雜志大約有2000份,平臺商大約有20多家。但是iResearch艾瑞市場咨詢最新調查統(tǒng)計顯示,2005年中國互動雜志整體市場規(guī)模僅為0.2億元,預計2006年會增長到1億元,到2010年中國數字雜志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2.5億元。
互動雜志目前并沒有成型的贏利模式,也沒有清晰的產業(yè)鏈。有的平臺商既做自己的品牌雜志,也代理其他品牌雜志;有些內容提供商依托自己的門戶網站推廣自己的雜志,同時也與其他平臺合作;一些內容商已經獲得了廣告收入,而幾乎所有的平臺商卻還在贏利的岔路口徘徊。
今年3月,知名互動雜志平臺Xplus先后召開了三個見面會,分別面向傳統(tǒng)媒體、工作室等小的內容商和廣告商,并推出了一項新的廣告盈利模式。Xplus的一系列動作,引起了業(yè)內人士的關注。
“目前是一個敏感時期”,發(fā)行平臺VIKA的市場總監(jiān)蔡影茜說:“各平臺都在探索商業(yè)模式,進行各種調整。”
內容商同樣如此。事實上,在沒有成熟的商業(yè)模式情形下,互動雜志要持續(xù)“繁榮”,確實需要小心度過“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