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這座曾經(jīng)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古城,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在湘西特有的風(fēng)韻中長養(yǎng)著,鳳凰顯得寧靜而美麗。2005年夏日的一個清晨,我們漫步在這夢一般的水墨畫卷上,敞開心扉,去聆聽她最真實的歌聲,品味她那古色古香的魅力……
一
鳳凰的古建筑永遠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覺:古樸、自然,有一種精致而青澀的美。踏著青石板路漫步在小巷子里,兩旁層層疊疊的雙層平房沐浴在晨曦中,用羞澀的笑臉歡迎著八方來客。這些房子青磚黛瓦,不施粉黛,挨挨擠擠地湊成一排,繁復(fù)而有條不紊。每一棟小房子都是精心搭建的尤物,厚實的磚壁,穩(wěn)穩(wěn)的底座,還有它們身上古色古鄉(xiāng)的老匾——它們是有著湘西特色的店鋪。此時,一些店鋪的門緩緩打開,昭示著鳳凰新的一天。
街上的游人陸續(xù)多了起來,沒有叫賣,沒有喧嘩,卻有一種不一樣的生機勃勃。陽光漸漸強烈起來,毫無保留地照射在小樓翹角檐上,抖動著它們敏感的神經(jīng)。這時小樓宛如奔放的土家姑娘,唱著動聽的民歌,額角上滲出一層亮晶晶的汗珠。這些古老的小樓,有著歷史沉積的外表,卻擁有一顆年輕的心。行走在它們的身邊,往日的古樸與隆重,今日的繁華與熱烈歷歷在目,許久不肯退去。
一直往前走,便來到了虹橋。它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沱江之上。虹橋既是橋又是樓,一座長長寬寬的三層石樓安祥地臥在寬闊的橋身上,一層一層別具匠心。古老厚實的青磚被歲月隨意打磨過的檐角顯得精致又不失大氣,而橋身用朱紅色的巖石造成,簡簡單單,沒有過多的雕飾。橋與樓完美的結(jié)合,帶給人一種和諧高雅的享受。這時,你不得不贊嘆古代建筑師的超凡智慧!
關(guān)于虹橋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明洪武初年,有一位陰陽先生告訴當(dāng)時的皇帝朱元璋,說鳳凰有屏立南郊氣勢非凡的南華山和與之一脈相承一頭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它要尋找龍頭。并推斷總有一天這地方會有人問鼎中原,真命天子將出現(xiàn)。朱元璋豈能允許鳳凰有他潛在的對頭?于是,大筆一揮,龍頸被斬,就有了這座虹橋。
站在橋頭眺望遠方,腳下悠悠緩緩的沱江水,兩岸鱗次櫛比的吊角樓,敘述著古老的傳奇。身后,往來不息的游人穿過這座橋,奔向四方……虹橋心平氣和地望著這一切,仿佛一位穿越歷史的老者。
離開虹橋,穿過一古城門,一道古城墻靜靜地佇立著,等待著我們的來訪。古城墻的建筑材料與虹橋差不多,不同的是古城墻多了一份肅穆。我登上城墻,望著不遠處的江水,撫摸著凸凹的城壁,想從中找出已被鳳凰遺失的痕跡。我漫步在城墻上尋覓《邊城》中的情景:河中漲了春水,到水腳逐漸進街后,河街上的人家便用長長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己的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墻上。人們爭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去,等待水退時,方從城門口出城……如今,城墻的根基部似乎還殘留著潮水的斑駁印跡。在城墻上我碰到了面色黝黑的土家族小孩在賣自己編的蝴蝶,一元錢買了一只,拎在手上,新鮮的竹葉上還閃動著露水,栩栩如生,好似精靈。
位于北邊街的楊家祠堂又是另一種風(fēng)格。楊家祠堂第一眼望去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其實并非如此,它的精髓須細細揣摩。站在祠堂的入口,看見高大的門樓,寬敞的戲臺,頓時給人一種雄偉豪邁的氣勢,僅管它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再往里走,就看到兩層閣樓環(huán)繞著簡潔的天井,圍成一個長方形——它們是古代達官貴族看戲的箱房。房屋的門、梁、護欄均由古木建成,上面精雕細刻著各種繁美的花紋,一絲不茍。處處顯示出細膩與別致,與大門口的風(fēng)韻迥然不同。最里面的正殿又透著神秘而不可禪透的意境,它是楊氏家族祭奠祖先的地方。現(xiàn)在一樓各廳房、箱房、都已開放,里面展出的有文房四寶、苗族的飾品、生活用品、自給自足的土產(chǎn)工具等等,我細細地看、慢慢地賞,在這清涼的早晨,像在解讀一串串古老的密碼。沉靜的朝陽零零星星地落在天井里,給這個院落又添了一份動人之美。不知在過去的時光里,這里是怎樣的鑼鼓喧天, 熱鬧非凡呢?沐浴在淡淡的木香中,我迷蒙地想。
二
沱江是鳳凰古城的命脈,它承載著鳳凰人數(shù)不清的故事,卻仍然以一種舒緩的步伐流淌,從遠古直至今天。
沱江總是那么靜,而水面又是那么翠綠,宛如一塊剛剛凝固好的翡翠,找不出一處瑕疵。一條條渡船泊在這塊翡翠上,細細長長的,也是同樣的靜,像棲息在此疲憊的水鳥。
我們坐上一條渡船,船隨著老船夫撐篙的節(jié)奏,輕輕晃著。船的某些部件也開始“吱吱呀呀”地唱,悠閑地漂向前去。坐在船上,好像一只飛倦的鳥,終于找到了歸宿。離沱江水這么近,一種久違的親切撲面而來。這時你才會發(fā)現(xiàn),沱江并不是停滯的靜,它柔情的骨子里流露出的是動蕩的生命力。渡船在它身上劃開一道裂口,江水便受驚似地迅速朝兩旁散開,一層一層流向遠方,漸漸消散。有的猛地躍起,再緩緩降落,敲打在江面上,濺起更多細小的水紋。沱江被激活了!一汪江水蘇醒了!后面推著前面,有條不紊、蕩蕩悠悠地流著。陽光仿佛也受了感染,灑下來的也不再猛烈,清柔地撫摸著江面泛起的每一絲波紋,為它點綴上耀眼的光,沱江顯得更奪目了!
沱江兩岸,有三三兩兩的婦女蹲在石板上洗衣,有的用棒槌槌著衣服,槌衣聲隨著水波淌到很遠很遠……還有不少學(xué)畫的孩子,年齡只有十來歲,坐在岸邊寫生。當(dāng)然,最有特色的還要數(shù)沱江兩岸富有濃郁土家族風(fēng)韻的吊角樓了。有人說,獨特的建構(gòu)是一種生命的吶喊、情感的砥礪、追求的銘誓。我是贊同的。吊角樓挨挨擠擠地擁簇在一起,依山傍水地佇立在清涼的江水中,好似一個生物群落?;疑奈萃?,斑駁的磚面,古老的木窗,一切浮華都被歲月洗刷一清,只留下自己最真的本色。因此吊角樓的一顰一笑,都流露出天地的靈氣,但這種靈氣似乎并不飄逸。也許,細腳伶仃的它常年佇立在水中,而肩上又托著沉甸甸的歷史記憶,使它多了一份成熟和穩(wěn)重。鳳凰古老的思緒,早已猶如胎記般印在它們每一寸肌膚上……是的,吊角樓在歲月里徘徊,擁有著歡樂和痛苦,也擁有著自然與人生。
沱江中泊著一對歌船,船上搭著一小小的演出臺,上面有熱情的土家族女子等著與游客們對歌。有著古銅色皮膚的船工一時興起,代我們當(dāng)中“腹中羞澀的男子”對了一首土家族山歌,那悠揚高亢的歌聲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神經(jīng),把我們的心帶入了沱江深處……
沱江的水很清澈,毛茸茸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蕩漾。捧一把江水,又是那么的清涼透心,在我的手心漸漸寧靜下來,匯成一潭清泉流入心房。微風(fēng)迎面吹來,混著水草和木材的氣息,輕輕拍打著我的臉頰,我醉了。
三
鳳凰雖小,但從鳳凰走出的名人卻不少,似乎它的每一條胡同,每一座房屋,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令人驚嘆的成就。所以說,鳳凰的風(fēng)景是文化的。
說到鳳凰,不得不提著名文學(xué)家沈從文。正是由于他的一部《邊城》,才使許許多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唯美而有些淡淡哀愁的小城。沈從文從小就聰明過人,可由于愛逃學(xué),小學(xué)剛畢業(yè)就被送去當(dāng)兵。20歲時他來到陌生的北京,想找一所大學(xué)繼續(xù)學(xué)業(yè),可因為他的“小學(xué)文化”被拒絕。懷著一肚子氣,他一邊在北大當(dāng)圖書管理員,一邊拼命地讀書和寫作。后來他的文章先后在報刊上發(fā)表,還出版了《邊城》、《湘西散記》等不朽之作。沈從文就是這樣,靠自己聰明靈氣和不服輸?shù)膫€性,成為了了不起的作家,他為鳳凰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我懷著敬畏的心情,參觀了沈從文故居。在這不太大的院落和房間里,擠滿了參觀的游客。沈從文故居的建筑材料同樣是木質(zhì)的,門、窗上都有鏤空的雕花,樸素而又溫馨?!吧驈奈墓示印钡拈L匾靜穆地懸掛在正廳的門梁上,一代文學(xué)巨匠就在這間小屋誕生,并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我們隨著講解員,一一參觀了展覽館、資料室、臥式、客廳、還有沈從文的書房。所有的家具、用具、手稿都褪了色,但仍然散發(fā)出一股濃濃的魅力。我想,所有來訪者應(yīng)該都沖著這一點吧?給我影響最深的就是沈從文書房的書桌了。它是1990年同歸葬鳳凰的沈從文先生一起從北京運回這里的。沈從文大半生的寫作與研究都是在這張書桌上完成的,《邊城》也是在這張書桌上誕生的。這是張普通的木桌,長方形,沒有花紋,只有兩個抽屜。就在這普通的桌子上,沈從文卻完成了他不朽的著作與研究,真是令人敬佩。站在書桌前,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與這位文學(xué)巨匠距離這么近,桌上還似乎殘留著他寫作時的余溫……
離沈從文故居不遠,還有一處文化遺產(chǎn)——熊希齡故居。熊希齡被譽為“湖南神童”和“熊鳳凰”,在當(dāng)?shù)厥穷H有名氣的一個天才人物。他有著超人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膽識。他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貢士,二十四歲中進士,從此嶄露頭角。他曾是第一任民國內(nèi)閣總理及財政總長,但因不滿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先后辭去這些職務(wù)。熊希齡退出政界后,專心致力于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yè)。他修治水利,賑濟災(zāi)黎,收養(yǎng)災(zāi)童,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還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聽了熊希齡的事跡,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動。而孕育這位偉人的居所,也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布局與沈從文故居相似。比較有特點的是院落門廳上那筆力雄健的對聯(lián),“一生赤誠愛國盼中華振興,半世慈善辦學(xué)為民族育才”,這是熊希齡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注給國家及民眾。我默默地在這幽靜而古樸的院落里徜徉,尋找著“神童”童年的足跡,體會這位赫赫有名的偉人崇高的胸懷。
這就是鳳凰,像有著古老歷史的綠色長廊,千姿百態(tài),格調(diào)高古,如詩,如畫,如夢,如幻,又有著無窮的韻味和真實的內(nèi)涵。需要我們在一個梅雨懨懨的日子,撐著油布傘,沿著老街、河畔慢慢地走,細細地讀,用心去品味她那曾有的似水年華。
(指導(dǎo)老師: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