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國內(nèi)新聞里充斥著群起漲價的“恐怖主義”:地價要上漲50%;水價改革要還水價一個真實的面孔;公路收費說是還不夠還利息,大概也是在為漲價造勢。漲價新聞里,有一個語詞出現(xiàn)頻率很高:“百姓可以承受”?!鞍傩湛梢猿惺堋彼坪跻呀?jīng)成為一項重要的漲價標準。
比如,中國土地價格預計將提高近50%,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表示:“地價的變動幅度是可以承受的?!北热纾ㄔO部副部長仇保興說,中國是世界上所有大國中最嚴重的缺水國家,水價不能充分反映水的使用價值,會在老百姓許可和承受范圍之內(nèi),通過水價改革還水價一個真實的面孔。
地價的大幅度提高必然會帶動房地產(chǎn)價格隨之上漲,而水價的真實面孔也必然需要高價格來支撐,這些都是簡單的道理。問題是,漲價者是依據(jù)什么來判斷這些都是百姓“可以承受”的呢?漲50%尚且是“可以承受”之輕,漲多少才是不能承受之重?
單從表面看,漲價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應該是善政的表現(xiàn),算得上“以人為本”,古人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讓每個人都能生活下去顯然是最為基本的和諧前提。然而老百姓的承受力是有彈性的,有什么條件過什么日子,理論上的“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現(xiàn)實中并不容易找到。實際的情況是:強勢力量的逼近,會使得弱者的生存底線步步后退。因此,這個“百姓可以承受”似有卻無,把它作為一個漲價標準,等于是沒有標準,漲多少都可以美其名曰“百姓可以承受”。
而且,百姓之于漲價,是絕對的被動承受,不能承受又該怎么辦呢?房子不能不住,水不能不喝,無非是壓縮其他生活開支,生活水平下降罷了。既然百姓能不能承受,完全由漲價者說了算,豈能不是“說的比唱的好聽”?
在“百姓可以承受”的慈善偽裝下,公眾為“承受”漲價而無奈付出的民生之痛,相當程度被篡改和隱蔽了。學費上漲是“可以承受的”,實際卻是很多孩子上不起學,大學錄取通知書迫使自愧無能的家長自殺;醫(yī)療費用上漲是“可以承受的”,實際卻是該看病的沒去看病,該住院的沒去住院——一次次“可以承受”的漲價,好像使勁打了一記耳光還不許對方哭出聲來,眼淚只能倒流進肚子里,化成血。
漲價者“百姓可以承受”的虛偽表白,無疑會加深公眾對漲價的反感情緒。因為老百姓能不能承受,只能由老百姓自己說出來,而我們似乎沒有這個權利。在老百姓不在場的情況下,博弈已經(jīng)開始,我們被缺席審判了。給我們的只是一張支持漲價的“判決書”,而且沒有任何“上訴”的機會。我們需要對漲價者說的是:您太高看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了,強大如您尚不可以承受“不漲價”,弱小如百姓更不可以承受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