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也稱腦圖(Mind Map)它是由號稱“大腦先生”的著名學習方法研究專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它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幫助學習者像局外人一樣看見頭腦里“思想的地圖”,將學習者的思維過程通過圖畫的方式再現出來。它不僅將原本復雜的邏輯思維用簡單的線條和圖畫來表示,讓學習者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點、明確層次,而且,能夠增強學習者的思維能力,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啟發(fā)聯想力與創(chuàng)造力。
現代心理學家一般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作是信息加工過程,認為人腦可以像計算機一樣從外界接受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編碼,儲存在記憶系統(tǒng)中,當需要時再進行提取并做出相應反應。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通常只有5—9個信息組塊,為了增大工作記憶容量,應該把散亂的信息組成信息塊。另外,心理學研究證明,任何知識的表征都必須符合語言編碼和非語言編碼的“雙編碼”二重性。信息加工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既可以用語義編碼,也可以用形象編碼。凡是能進行“雙編碼”的信息都容易保持,因此,“雙編碼”是高效思維的重要方面。思維導圖采用文字結合圖形的方式,通過聯想和連線幫助組織知識并使之結構化,符合“雙編碼”理論的要求,使知識的獲取、存儲和提取更加便捷高效。
由于思維導圖符合大腦的思維特點,為形象化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學習者處于一個完整的學習環(huán)境中,使各個知識點建立一定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出靈感,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利用思維導圖既能顯示出思維的過程,又有利于理清層次。因此說思維導圖是一種歸納性很強的思維方式,在地理復習中很有用途。
二、建立思維導圖,提高自然地理復習效率
自然地理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它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組成。組成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各要素通過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地質循環(huán)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fā)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各種自然地理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復雜、頭緒繁多,邏輯性強,涉及的空間聯系多變、抽象性強,歷來是高中地理復習的難點和重點所在。在自然地理的復習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采取“燙剩飯”方式對每一個知識點都重新講解一遍,而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形成對自然地理知識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并把知識間的聯系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經驗。在復習的各個階段都要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的線索、脈絡,明晰前后知識點的聯結、融合,從微觀上把握每個主要知識點在整體中所處的地位與層次,以解決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盤散沙,不得要領”的問題。例如,在復習“氣候”一課可引導學生建立思維導圖。揭示了與氣候有關的各自然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整體性特征,也揭示了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建立該思維導圖,對知識梳理整合、削枝強干、化繁為簡,高度濃縮和概括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這有助于學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層次上整體把握有關氣候的知識體系,這樣,該思維導圖一旦被學生掌握,必能轉化為再生性知識和策略性工具,并在各種情景中對儲備的知識順利地進行遷移。
三、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
(1)從一張自紙的中心開始繪制,周圍留出空白。從中心開始,使你的思維向各個方向自由發(fā)散,自然地表達你所要表達的內容。例如,在談到東南亞海嘯時,可通過想象建構思維導圖。
(2)將中心圖像和主要分支連接起來,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再把三級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依次類推。因為人的大腦是通過聯想來思維的,如果把分支連接起來便更容易理解和記住許多相關的知識。
(3)在每條線上使用一個關鍵詞,研究證明,單個的詞匯能夠使思維導圖更具有靈活性,每一個詞匯和圖像都像一個母體,都能繁衍出與它相關的、互相聯系的一系列“子代”。在建立思維導圖時,首先要知道整個環(huán)節(jié)里最重要的知識是什么,可以分成幾個專題,每個專題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這些內容圍繞的核心關鍵詞是什么,然后進行思維發(fā)散。比如,講到洋流時涉及到洋流的概念,洋流的分類、洋流與地理環(huán)境、溫度、氣候的關系,與海水污染、航海的關系,以及有關洋流的熱點問題和其他學科的交叉關系等,建立起一個以“洋流”為關鍵詞的一個知識體系。這樣當學生遇到新問題時就知道該調用哪一部分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4)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盡可能使用顏色,這樣能夠刺激大腦興奮,給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添跳躍感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