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8日,南岸茶園新區(qū)全長5.4公里、雙向8車道的“通江大道”正式通車。峽口鎮(zhèn)五星村村民陳富貴沿著大道走了兩個來回,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終于忍不住問村主任:“路兩旁連電線桿都沒有,路燈咋會這么亮?這么長的路沒有排水溝,要不要得喲?”
其實,在陳富貴的腳下,隱藏著一條神奇的溝。給排水、電力、閉路電視等管線,全都聚集在這條溝里。
在茶園新區(qū)修建一條交通干道的想法,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提上議事日程的。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條路的修建,引發(fā)了一場市政建設的觀念變革。
得知修路的消息后,家住在附近的市民郭得勇憂心忡忡:“這條路莫又搞得挖了填、填了挖的喲!”他說,如果電力、通訊、供水、市政等幾個部門輪番上陣折騰,搞成“拉鏈路”,可就難受了。
郭得勇的擔心,代表了很多人的意見。提起城區(qū)道路,人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馬路拉鏈”。
在茶園新區(qū),能不能修一條“新”路?新修的這條路,能不能擺脫“馬路拉鏈”的命運?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南岸區(qū)委、區(qū)政府就“如何修建一條群眾滿意的路”的問題,在相關部門展開了一場討論。
一位區(qū)領導的一番話打開了大家的思路:在法國巴黎城區(qū)的地下有一條70多公里長的主管道,那是在200年前就修建好了的,無論后來城區(qū)如何改建,道路如何整治,所需要的管網(wǎng)線只須在地下的管道內(nèi)增加或連接,對地面設施不造成任何破壞,不必在地面上挖了又填,填了又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區(qū)領導的發(fā)言,讓人眼前一亮:在道路旁修建地下綜合管溝的方案提上了議程。
然而修建綜合管溝,存在工程技術上的難題。比如地下防水問題就很難解決。如果防水處理不好,地下水常年浸出,將直接影響綜合管溝里的管線等設備。
技術人員們制訂了10套方案,結果全被推翻。
南岸區(qū)決定“借腦”,請市政研究設計院等相關部門的防水專家來“會診”。
專家們敲定了用高難度自防水方式建造地下綜合管溝的思路。這一新思路就從修建100米的實驗段開始。
專家們采用中科院最新的混凝土防水理論,用混凝土進行澆筑。2個月后,關水試驗結束,專家評估達標,全路段全面鋪開。于是,給排水、電力、電信、燃氣、人防等等管線,相繼進入綜合管溝。
今年3月,一條全長5.4公里的綜合管溝,就這樣建成了,它還帶來了一個意外的驚喜。由于地下綜合管溝里有足夠的空間,為避免資源浪費,里面可以安置數(shù)字管理系統(tǒng),通過探頭報警、監(jiān)控攝影、自控應急處理等,對管網(wǎng)實行智能化控制。如果某一路段出現(xiàn)“爆管”等故障,中央控制系統(tǒng)能夠自動切斷并及時通知總監(jiān)控室。
走進這條神奇的管溝,只見幾大通信運營商的管線各不干擾,并排在左側的半米范圍,管線上寫著運營商的名字,有線電視的管線也在一起,地下管溝右側,占據(jù)斷面0.6米的電力管線被屏蔽網(wǎng)遮住。管溝的下部是雨水管道,雨水管道用活動遮板隔開,其上是自來水管。管溝上方有防潮燈照射。在這條寬3.5米、高4米的管溝里,可以開行小型檢修車。
而今,這條神奇的綜合管溝引發(fā)的觀念變革,在茶園新區(qū)乃至整個南岸區(qū),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