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在深居歐亞大陸腹地的新疆,善遠行耐粗飼的駱駝,一直是人們長途跋涉于沙漠時的忠誠伴侶。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也曾經由駱駝來溝通。
時至今日,天山南北的古老駝跡,幾乎均被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所覆蓋,連素有“萬駝之鄉(xiāng)”美稱的巴里坤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轉場時也基本放棄了駱駝,而改用拖拉機、汽車。
家住民豐縣尼雅鄉(xiāng)新路村的吐達洪#8226;安江應該算是最后一批駱駝客中具代表性的一位了。
生于1941年的吐達洪#8226;安江,其祖上即以飼駝為業(yè),常年趕著駱駝,載著玉石和地毯,經疏勒,過龜茲,穿伊州,越敦煌,至青海,到長安,換回茶葉、食鹽等進行貨賣,從而富甲一方。而今,令吐達洪#8226;安江這位出身駝客世家的第六代傳人感到有點不適的就是閑,閑得不自在,閑得心發(fā)慌。長途販運的忙碌生涯及其所收獲的豐厚回報,已成為過眼煙云。于1995年10月4日全線貫通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對發(fā)展南疆經濟,無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于世世代代倚重駝隊經商而謀求生計的安江家來說,簡直就是傷筋動骨,斷了財路?,F在,吐達洪#8226;安江只能兩天一趟,從沙漠中馱些干柴賣,一馱掙上15元?;蛘?,往山里給牧民運送面粉、柴禾,然后收回畜產品轉售。偶爾,再有“用武”之處,無非也就是應尼雅遺址考察(考古)團(隊)之邀,充任向導或腳夫。
我與這位駝客老友重逢之時,正是20世紀即將終結之際。那天,吐達洪#8226;安江和他的老伴兒正在地里鋤草。駝隊因為無事可做,被流放到草湖自己覓草尋食去了。主人只消隔個十天半月去看一下就行了。為了不使健壯的身子骨兒因為太悠閑的日子而變得松散無力,更為了充實家底,改善生活,吐達洪#8226;安江自耕自種4畝農田,牽駝之余儼然一個樂陶陶的田舍翁。他見了我這個幾年前就曾將他的光輝形象攝入鏡頭、推向世人的老友,依然是那樣滿腔誠摯,連夜步行幾十公里去將駝隊趕回,讓我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第二天大清早,又把家里僅有的一只雞宰了,做了一鍋抓飯,讓我飽餐一頓。頓時使我想起,第一次跟他告別時,他硬塞進我懷里一包熱乎乎的熟雞蛋。蛋吃完了,現在連雞都為我殺了,這種毫無保留的真情,怎不叫人感動!我的眼淚無聲地滑落在飯碗里。吐達洪#8226;安江也哭了。他說他舍不得我走,他老了,恐怕日后難有再相見的時候了。我忍住陣陣心酸,拿出包里的“隨聲聽”遞到他手中,說:做個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