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北一座海拔一千米的山上有一個村子,這里的山民下山買生活用品來回一趟需要五個小時。村小學里有二十多個小孩,老師是從山下來的。
上第一堂課時,老師看到教室里坐著幾個渾身濕漉漉的孩子,還以為他們一大早就去打水仗了,后來,一個扎辮子的女孩指指窗外的一片遠山說:“他們是從深山里來的,是雜草上的露珠打濕了衣服。”
老師很感動,也很絕望:孩子們在上學的路上要走兩個小時,大山把他們封閉了,他們的見識和海拔成反比。老師問學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說,要學會在自家的毛竹上刻上父親的名字,以防別人偷盜。只有那個扎辮子的姑娘說的理想最大最體面,她說要當村里的會計。
后來老師有了一臺二手電腦,可以通過村里惟一的一條電話線上網(wǎng),那次課是在村主任家里上的,圍觀的大人比孩子還多。老師給孩子們講外面的世界,講肯德基和麥當勞,講電玩和櫻桃小丸子……
漸漸地,孩子們的理想變了,那個扎辮子的女孩說,她將來要下山當會計。另一個男孩說,他以后要當鄉(xiāng)長那樣的官,拿一筆錢修一條通向山下的公路。老師在山上呆了一年便走了,他說他只能改變孩子這么多,他希望后來的老師不要把孩子的理想變小,希望那個扎辮子的女孩有一天會說想到大公司當白領,希望那個男孩說想當省長。他說,那些孩子也許永遠走不出大山,但是必須提高孩子的理想,這才是教育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