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前四個字從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30年的“雙贏”歷史中得到了有力證實;后四個字則由于小泉的所作所為也不幸被言中。
在人們長期使用的習慣用語中,有一個似乎為中日兩國所專用,這就是“一衣帶水”:“衣帶”之長,象征著中日交往歷史悠久;“衣帶”之窄,象征著中日地理文化接近。就“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而言,在2000余年的交往歷史中,兩國人民和睦相處,互相交流,與亞洲其他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然而,在1874年以后的大半個世紀里,日本軍國主義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堅持將廣大日本人民同少數軍國主義分子區(qū)分開來的方針,積極推進中日睦鄰友好關系的發(fā)展,終于在1972年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在1978年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1998年就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達成了共識。應該說,不論是復交前還是復交后,戰(zhàn)后日本各屆首相和內閣中的大部分人對中國都是友好或比較友好的,但是,中日關系也出現過三次大的逆流,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日本領導人采取追隨美國、敵視中國的政策。
第一次逆流:岸信介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日兩國邦交斷絕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多次提議就推動兩國關系正?;M行商談。1952年5月,日本三位國會議員帆足計、高良富、宮腰喜助繞道莫斯科參加國際經濟會議后應邀抵京,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訪華的日本政界人士。1952年、1953年中日分別簽署了第一次、第二次民間貿易協定。在主張開展自主外交的鳩山內閣(1954~1956年)時期,中日又在1955年簽署了第三次民間貿易協定,兩國民間貿易由小到大,日漸發(fā)展。
1957年2月,上臺才兩個月的石橋湛山首相因病辭去首相職務,岸信介內閣上臺。岸信介上臺后日本的政治風向迅速右轉,在對外關系方面改變了鳩山、石橋兩屆內閣重視對華關系的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敵視中國的活動。例如,岸信介在訪問東南亞期間以“反對共產主義威脅”為名,公然鼓吹“中國威脅論”,侮辱、誹謗新中國,堅持不承認新中國的立場;在訪問臺灣期間會見蔣介石,公然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在訪問美國期間與美國發(fā)表聯合聲明,攻擊中國是“共產主義重大威脅”。1958年四五月間,日中友好協會長崎支部舉辦中國郵票剪紙展覽會,期間會場上懸掛的五星紅旗被兩名暴徒撤下撕毀,制造了震驚中日兩國的“長崎國旗事件”,這件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5月11日,中國政府宣布,鑒于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及其惡劣態(tài)度,中國方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斷絕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中日關系出現了第一次逆流。
沖破逆流的發(fā)展
面對中日關系的嚴峻局面,中國政府一方面堅決打擊和揭露岸信介敵視中國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把岸信介政府同廣大日本人民及對華友好人士加以區(qū)別,邀請了一批批民間友好團體和人士訪問中國。為了打破中日關系的僵局,中國政府在1958年8月提出了著名的中日關系“政治三原則”。與此同時,在日本方面,以石橋湛三、松村謙三、高碕達之助為代表的一批有影響的自民黨政治家體察日本國民的意愿和順應時代的潮流,多次訪問中國,為打破兩國關系的僵局,為發(fā)展兩國友好關系,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自民黨有識之士和廣大日本國民積極有力的行動面前,岸信介越來越孤立。1960年岸信介內閣企圖在國會強行通過新的《日美安保條約》,遭到強烈反對,日本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日美安保斗爭,終于迫使岸信介下臺。
之后上臺的池田勇人內閣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將日本的發(fā)展方向轉向經濟方面。在對外關系方面,鑒于日本國內要求改善日中關系的呼聲日益高漲,自民黨內部主張調整對華政策的意見也日益增多,池田內閣上臺后不久即做出要改善日中關系的姿態(tài),中國方面也對池田內閣改善兩國關系的姿態(tài)做出了響應。1962年11月,中日簽訂了《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兩國關系“以民促官”的特征日趨明顯。1964年4月,中日雙方就互設貿易辦事處和互派記者達成一致意見,中日之間在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友好交往日趨頻繁,實際上形成了半官方的外交聯系。
第二次逆流:佐藤榮作時期
1964年11月,池田因病辭職,岸信介的弟弟佐藤榮作成為自民黨總裁和日本首相。佐藤上臺之后,改變池田內閣重視日中關系的政策,采取敵視中國的態(tài)度,再次以現職首相身份訪問臺灣,鼓吹中國是“對亞洲和平的威脅”,阻撓和破壞中日兩國人民的正常往來和交流。佐藤內閣還變本加厲地追隨美國,積極配合美國遠東戰(zhàn)略,將日美安保條約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亞洲,推進“美日韓臺共同包圍(封鎖)中國政策”,并追隨美國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正當權益,使業(yè)已逐步改善和發(fā)展的中日關系再度受損和倒退。中日關系出現了第二次逆流。
但是,中日兩國人民要友好,兩國關系要發(fā)展,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即使在佐藤內閣時期,中日貿易和友好交流仍在繼續(xù)擴大,1966年8月舉辦了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500多名日本青年同中國各地幾萬名青年進行了友好交流。
邦交正?;笾腥贞P系大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美國政府長期推行的不承認新中國、遏制、封鎖、敵視中國的政策遭到徹底破產,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權益,世界各國要求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發(fā)展友好合作的愿望日益強烈。1971年尼克松總統(tǒng)派基辛格秘密訪華,同中國方面達成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的歷史性協議。
在中美關系發(fā)生變化的同時,中國方面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進一步加強推進中日關系的發(fā)展。在日本方面,要求日中友好和恢復邦交的浪潮也席卷全國。中國重新加入聯合國和尼克松謀求改善美中關系的“越頂外交”,使長期追隨美國的佐藤內閣受到極大打擊,佐藤在內外交困中不得不下臺。其后順應形勢發(fā)展潮流與民眾意愿的田中角榮內閣于1972年7月應運而生。田中首相上任伊始,就在首次內閣會議上明確表示“要以實現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正?;癁榧眲眨趧邮幍氖澜缧蝿葜袕娪辛Φ赝七M和平外交”。對于日本新內閣的積極姿態(tài),中國方面立即做出了積極反應,表示歡迎。
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政府發(fā)表聯合聲明,宣布結束兩國間的“不正常狀態(tài)”,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從此中日關系揭開新的一頁。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訂。同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訪問日本,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日本。1983年11月,胡耀邦總書記訪日,與中曾根首相共同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互相信賴、長期穩(wěn)定”的中日關系四原則。1992年4月和10月,江澤民總書記和明仁天皇實現了歷史性互訪,中日兩國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基本政治方向。1998年11月,江澤民作為國家主席首次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中日雙方簽署了《中日聯合宣言》,確立了“致力于和平與發(fā)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框架,并進一步明確了兩國在各個領域加強務實合作的重點和方向,為21世紀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逆流:小泉上臺以后
2001年8月,小泉純一郎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供奉有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其后連年參拜靖國神社,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的感情,導致中日首腦互訪中斷四年多,兩國政治關系日趨冷淡,兩國民眾對對方國家的好感也日趨下降。中日關系出現了第三次逆流。
“政冷經熱”成為這個時期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征,2005年中日貿易額達1893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及各方面合作繼續(xù)發(fā)展的事實表明:中日兩國優(yōu)勢互補的特點并沒有因為政治因素而被削弱。
第三次逆流出現“末期跡象”
回顧中日關系的三次逆流,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都是日方的反華政策和鷹派外交導致兩國關系陷入僵局;
日方每次都拿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說事兒;
日方每次都更緊地追隨美國,反對或牽制中國;
日方每次都拿臺灣問題做文章,或公然加強與臺灣的勾結;
都牽連到中日兩國與東南亞、南亞鄰國的關系,比如“與中國爭奪在東亞地區(qū)的主導權”等;
日方每次都企圖阻撓兩國經貿關系發(fā)展,雖然這一點在第三次逆流中表現得不像前兩次逆流那樣明顯,但近來日本經濟產業(yè)省鼓吹“中國風險論”,鼓吹要加強同印度的經濟關系,都有牽制日中經濟關系發(fā)展的意圖;
日方每次都故意制造事端,激怒中國,挑起兩國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如第一次逆流的“長崎國旗事件”,第三次逆流的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在日本政府的反華政策橫行之時,中國方面總是注意將反華政府與日本廣大國民加以區(qū)分,積極推進民間外交,以抗衡日本政府的反華政策。
總之,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中日關系史,令人對中日關系這幾十年的發(fā)展之艱辛不勝感慨,也讓我們感到對兩國幾代領導人、兩國政府及有識之士長期努力而來之不易的中日關系,應倍加珍惜,精心維護。眼下,正如中日關系前兩次逆流一樣,第三次逆流也出現了“末期跡象”:在日本國民中,改善日中、日韓關系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執(zhí)政的自民黨與在野黨之間,乃至自民黨內部都對首相參拜問題出現了意見分歧,使對華、對韓關系問題日益成為日本國內一大政治問題。
胡耀邦同志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日關系做出過精辟的預言——“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前四個字從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30年的“雙贏”歷史中得到了有力證實,后四個字則由于小泉的所作所為也不幸被言中。我們奉勸小泉政府和“小泉后”政府,應該對反華政策“踩剎車”了,中日關系第三次逆流已經到應該結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