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寶貴對話,你會覺得充滿了矛盾。
他常常覺得孤獨,這個世界幾乎沒人能夠理解他,但是與寶貴石藝的農民兄
弟姐妹在一起,他又十分合群,開心而滿足。他的再造石雕塑,世人贊不絕口,他卻認為上帝給人的感觀其實驚人的一致,很多人都能做出這樣的作品。對于自己的這份事業(yè),他自信而驕傲,但是這份驕傲又略微缺乏底氣,因為公司的經營狀況確實不是很好。他經營著寶貴石藝,養(yǎng)活了100多號人,也算是個“總”,可是他做事情天馬行空,在他身上你看不到商人逐利的本性,在他眼里,“藝術朝前走,錢是影子”。
這么多年來,盡管無為而治的情感管理方式在現(xiàn)實運營中效果不佳。張寶貴依舊保持著一種浪漫的情懷,始終堅信明天是美好的。他很認真地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說:“在當前這個社會,大家都在追逐利益的時候,一個人還能保持浪漫的心態(tài),我認為是上帝的恩寵。所以,我會堅持下去?!?br/>
誤打誤撞成了藝術家
在寶貴石藝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覽廳里,陳設著一件件現(xiàn)代感極強的再造石雕塑。所有這些,都出自初中畢業(yè)的張寶貴與寶貴石藝的工人之手。
1968年,張寶貴卷起鋪蓋去山西插隊,這一呆,就是20年。他當過農民、工廠子弟學校的音樂美術老師、工人、工廠領導,基層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體驗過了。
當知青的時候,農村的活兒他全都干了一遍。沒趕過毛驢的他,架著驢車去縣城,一個人拉回了七、八百斤的糧食。中午,其他人都在休息,他頂著烈日在黑板面前畫黑板報,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去做,只是因為發(fā)自內心的喜歡。在子弟學校當老師,他教美術、音樂和體育,不會跳舞的他領著孩子們又唱又跳,至今回憶起來,他還覺得“當時我肯定丑死了”,如今想來,“那段時間真美好”。再后來,他當上了領導,在山西石英廠的黨政辦公室做副主任。
1987年,張寶貴回北京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因為遠行的游子強烈的盼望能回到母親身邊。于是,他回來了,帶著老婆孩子,拉著被子行頭,甚至連柴火棍子都帶回來了?!耙粫r找不到工作,只好在昌平的一個村子里落戶。為什么連柴火棍子都拉回來?就想著興許能派上用場,支個床和桌子什么的?!?br/> 一家四口,住在呼呼漏風的破屋子里,地下連磚塊都沒墊,全是泥。為了生存,張寶貴四處聯(lián)系單位,可總是碰壁。正在這時,曾任北京建材研究所所長的舅舅給張寶貴指出一條路:把水泥做成“石花”用做陽臺裝飾的欄板也許會有市場。
反正也沒有其他活路,于是張寶貴帶著這個想法來到了昌平縣屯。大隊提供了雞棚改成的廠房,張寶貴是工程師,員工只有幾個農村婦女,一個村辦小廠就這樣辦了起來了。張寶貴懂點做模具的知識,又創(chuàng)新改良了一下,用泡沫塑料做陰模,再澆上水泥,做了一大堆水泥裝飾出來。可是,由于太土氣,一個都沒賣出去,白白辛苦一場卻全都打了水漂。
在推銷水泥裝飾的過程中,一位設計師無意中告訴張寶貴:“你這個東西沒有市場。第一,不現(xiàn)代;第二,不像石頭?!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一瞬間張寶貴如醍醐灌頂,“原來得做有現(xiàn)代感的東西,得做像石頭的東西”。怎樣才能像石頭呢?于是,只好把石頭砸碎成石渣,再摻進水泥混合,澆在模具之上。固化之后,靠手工拿著砂紙打磨。為了讓石渣能露出來,經常打磨完一件作品后手掌全被磨破了。
剛開始用錘子砸出石渣,可是太慢,沒有錢買設備,只好拿村里的磨面機磨石頭。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告訴張寶貴昌平的山上有很多炸山剩下的石粉,不要錢,隨便拿。如同天上掉下了金元寶,張寶貴和他的工人們興奮得不行,趕緊開著卡車往山里奔。在塑料布圍成的廠房里,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每一次脫模時都帶著驚喜?!拔覀兠刻熳鲋拔⒌貌荒茉俦拔⒌墓ぷ?,每天都是重復勞動,但是生命就從這里開始。我們越做越快、越做越好?!辈痪弥?,張寶貴接到了第一筆訂單,為亞運村南小區(qū)工程做6平方米浮雕,以每平方米60元的價格開始了他“賣水泥”的生涯。
為了拓展市場,張寶貴開始辦展覽。1989年1月23日,他在北京圖書館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展覽——“再造石裝飾制品展”。這些水泥加石渣制品引起了建筑界和藝術界的濃厚興趣。展覽越辦越多,在中央美院辦,在中國美術館辦……人們開始將張寶貴的作品稱之為藝術品,他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家。
當然,村辦小廠也存活了下來。1993年,張寶貴辦理停薪留職手續(xù),注冊成立了私營企業(yè)——北京寶貴石藝造石藝術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為北京釣魚臺國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西苑飯店、北京北潞園小區(qū)、國家大劇院等提供再造石藝術品的設計與制作。
“我本來不知道什么是藝術,為了生存,為了能活,誤打誤撞反而成了藝術家?!?br/>
藝術之門向所有人敞開
走進寶貴石藝的廠房,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假山,峭然而立,外表嶙峋,骨子里都透著歲月的滄桑。
事實上,這座假山還有一個功能——庫房。這座假山是寶貴石藝的工人自己設計制作的。18年來,與那些沒有文化沒有美術功底的農民兄弟姐妹相依為伴共同奮斗,張寶貴領著他們闖出了一片天地。寶貴石藝現(xiàn)在賣的產品,主要包括:假山、雕塑、歐式建筑裝飾。在這18年里,他們一起創(chuàng)造藝術,一起美化別人的生活,一些大師也慢慢走進了寶貴石藝。
1997年,張寶貴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召開的全國雕塑論壇會上,宣讀了自己的論文《新材料新科技對環(huán)境藝術的影響》。他的發(fā)言引起了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的注意。會后,吳良鏞找到張寶貴,跟他討論新材料新技術的話題。機緣巧合,當時吳良鏞正主持設計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正殿的屋脊上要安裝3.73米高的鳳形裝飾雕塑,寶貴石藝的產品恰好符合要求,張寶貴意外地獲得了這個機會。
由于孔子研究院資金困難,吳良鏞就做張寶貴的工作,希望能少收一些設計費。張寶貴想都沒想,脫口而出:“請您放心,我不收設計費。”就這樣,張寶貴放棄了20萬元的設計費,但是也與吳良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001年8月,在中國藝術博覽會上,楊振寧先生對寶貴石藝的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會上與張寶貴盡興而談,談材料科學,談藝術設計。不久之后,張寶貴又收到楊振寧的長信,向他介紹了國外的相關信息。
在替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做雕塑設計時,張寶貴結識了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當他知道張寶貴的特殊經歷和情感管理的模式后,就特地請張寶貴在北大東門外吃飯,討論情感道德力量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2004年,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法國著名建筑家安德魯來到了昌平的寶貴石藝公司,委托他們?yōu)閲掖髣≡阂魳窂d做1500平方米的吊頂板。當看到張寶貴和他的工人們制作出的精美樣品時,安德魯十分滿意,他高興了摟著張寶貴,豎起了大拇指。
一位位大師走進了張寶貴和他的農民工人們的生活,張寶貴也成了藝術家,成了名人,開始在國內外的大學講學。他給清華大學講經濟,給中央美院講藝術,給政法大學講公關,給人民大學講藝術人生……去年年初還被美國加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邀請赴美講學。
寶貴石藝的農民兄弟姐妹們也成了民間藝術家。去寶貴石藝的工廠參觀,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雕塑、裝飾都是這些農民兄弟姐妹設計制作的。設計室里,他們在畫圖設計;模具車間里,他們趴在泡沫塑料上一筆一筆的描繪;成型車間里,他們在認真的蒸氧脫模。張寶貴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一些農村的孩子很有藝術天分,在一次雕塑比賽中,專業(yè)院校的研究生只獲得了三等獎,而這些農村孩子卻獲得了一等獎、二等獎。
“世間無處不藝術,農民有另一種靈氣。他們帶著吃苦、豁達、善良、美好的想法去創(chuàng)作,去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就像老太太納鞋底,像農民鋤地,就那么簡單,沒什么大驚小怪的?!痹趶垖氋F看來,藝術的大門向所有的人敞開。
“沒有掙到錢,但我很驕傲”
屈指一算,張寶貴已經做了18年建材裝飾生意了,在藝術圈里名氣又很大,世人多以為張寶貴應該是有錢人了??墒牵F(xiàn)實卻恰恰相反,他現(xiàn)在每月拿著1200元的薪水,沒有洋房和汽車,跟普通工薪族過著一樣的日子。寶貴石藝的經營狀況也不是很好,2005年因為承接國家大劇院吊頂項目擴大投資還虧損了上百萬。
他天性浪漫,做事天馬行空,很少去計劃未來,常常是碰到什么干什么。他自己也說:“我很少去打算。今天碰到朋友,就跟朋友交流侃大山、喝酒;明天做什么,真的不知道。我特別愿意淡化一些自以為是的謀劃,喜歡在不知不覺中尋找什么,一種本能的狀態(tài)讓人興奮不已?!?br/> 在管理上,他提倡無為而治,倡導情感管理模式。公司有業(yè)務人員瞞著他偷偷拿回扣,他知道了也不制止,認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他愛護員工,對那些陪著他一路走來的農村婦女心懷感激和尊重,他常常和公司的管理人員說:“請你們尊重我的工人,不允許欺負他們,我寧可接受失敗或者破產,也不愿意他們被扭曲?!彼?,他幾乎從來不裁員,哪怕工人不斷出錯或者違反公司規(guī)定。不難想象,公司的效率一直很低,現(xiàn)在僅僅養(yǎng)花種草的后勤人員就有8個,而公司的全體員工才150多個。最后,甚至連養(yǎng)花種草的大媽們也嫌他效率低。但他說他不想隨波逐流,對其樂融融的美好感覺舍不得放棄。
他喜歡哲學,開拓市場的能力也很強,寶貴石藝承接的生意幾乎都是他一個人談下來的。但是,他似乎對金錢沒有太多概念,常常被公司員工批評是大手大腳,不太懂得成本控制。由于項目報價過低,承接釣魚臺賓館雕塑、中國歷史博物館浮雕項目都沒有掙錢。去年因為承接國家大劇院吊頂項目,寶貴石藝蓋廠房、買設備、請專家、搞研發(fā),結果這個項目不但沒掙錢,反而虧損100多萬。但是,他并不以為意,表示這是投資,是為了明天的成就??墒?,從村辦小廠算起,寶貴石藝已經干了18年了,似乎早已過了播種的季節(jié),同時期的很多手工作坊如今都已經成了集團化的大公司。
他也不是完全沒有夢想,只是沒有具體的實施計劃。1999年,他寫了一篇名為《感悟人生》的小短文,在文中他暢想:“我又在做著新的夢,相信在幾年以后,經過有創(chuàng)意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也發(fā)展為有一定實力的集團公司;愿我們的員工在那個時候也有人持有公司的股份成為真正的主人……”
日歷翻到了2006年,寶貴石藝無論是在規(guī)模還是組織結構上并無太大變化。不過,張寶貴告訴記者他開發(fā)了新的條狀裝飾掛板,他說:“我有一種感覺,未來兩三年,我們的裝飾掛板將會在建材市場風起云涌,年銷售額將會達到幾個億?!?br/> 風風雨雨18年過去了,寶貴石藝沒有發(fā)展成集團公司,但好在也沒有倒閉。曾經有人說,如果不看重結果,只注重過程,人生便沒有失敗,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體驗生活,永遠都是在路上。張寶貴就是這樣的人,他說:“像凡高那樣的藝術家,他有生之年并不是不需要錢,而是上帝在陪他做游戲,用盡他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對于我來說,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br/> 六年前,在一次哲學研討會上,他的開場白是:“搞了13年經營,沒有掙到錢,我很驕傲?!比缃?,他的觀點一如從前。
中國新時代 200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