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普通人之間并沒有什么絕對的距離。因為每個名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日后都可能成為一個名人。普通人與名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影響人生的一件小事。那么,名人與我們之間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成長經歷呢?是什么樣的小事能讓一個孩子日后成為名人?《影響名人一生的一件小事》告訴我們,要成為有所作為的人,有時候只需要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契機。
傅 雷
母親的眼睛讓他終生難忘
傅雷的童年非常不幸。他4歲時父親傅鵬蒙冤入獄,不久便離開人世。母親在父親被囚禁時,為營救丈夫四處奔走,無暇照料孩子們,傅雷的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因病相繼死去,只有他僥幸活了下來。極大的悲哀幾乎從心理上摧毀了母親,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一次,傅雷不喜歡上課,逃學了。沒想到,學堂的老師找到他家并責備母親管教不嚴,母親忍氣吞聲承擔了兒子逃學的責任。傅雷回家以后,母親問他,今天學堂的功課怎么樣,傅雷不知實情,敷衍了幾句,母親當時沒說什么。晚上傅雷睡熟后,母親跪在丈夫的靈牌前哭了一陣,兒子的逃學讓她萬念俱灰,一個可怕的念頭出現在母親的腦海:不如我們母子都隨丈夫一起去了。她找出一塊很結實的土布,趁兒子還在熟睡,就把他的手腳捆綁起來。這時,傅雷從夢中突然驚醒,他看到了母親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這雙眼睛傅雷一生都不會忘記。
傅雷立刻猜到母親的瘋狂念頭,他聲淚俱下地懇求母親饒了他這一回,但是母親已絕望了。母親把他拖向一個離家不遠的深水塘,他拼命地喊救命。直到幾位鄰居奔出來,把母親推倒,才救出了傅雷。
從那以后,傅雷再也不敢逃學了。不久他便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大同大學的附中。在學習期間,國內的學生運動風起云涌,作為熱愛祖國渴望民族富強的進步學生,傅雷也參加了運動??墒瞧扔谡膲毫?,學校決定將他交給警察機關治罪。傅雷的母親聽到消息以后,當即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把傅雷送到法國留學。
留法期間,傅雷絲毫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總感到無論走到哪里,母親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總是在背后盯著他。
1931年,傅雷回到上海,受劉海粟的邀請進入上海美術??茖W校教授美術史和法文。一年后,他辭職,開始做翻譯工作。1933年他翻譯了菲利普·蘇卜的《夏洛外傳》。譯書是一件枯燥而單調的事,傅雷也曾有過懈怠,但是一想起母親的那雙眼睛,他便馬上打起精神,潛心工作。
李四光
一塊大石頭引發(fā)了他的好奇心
李四光小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在一塊大坪上玩捉迷藏的游戲。小朋友有的藏在草垛背后,有的藏在大樹背后,而他最喜歡藏在一塊大石頭的背后。有一天,小四光突然想到,在平整的草坪上,這塊凸起的大石頭屹立在這兒,顯得十分不相稱。李四光去問村里見多識廣的陳二爹。“陳二爹,您說坪上那塊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呢?”“噢,別人都說,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小四光更不明白了,他又去問爸爸:“爸爸,陳二爹說,坪上那塊石頭是天上掉下來的。您說是真的嗎?”“也有可能。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變成了石頭,叫‘隕石’?!?
“真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我也不能確定。”李四光感到很不滿足:“它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父親回答不了他,他就下決心,一定要當個科學家,探求其中的奧秘。
李四光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武昌高等小學堂,沒過幾年,便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在日本學的是造船專業(yè),回國后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為當時中國根本沒有鋼材來建造船只。于是1913年7月,李四光去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專業(yè),他想學成歸國后把我國的鐵礦開采出來煉成鋼,這樣就有造船的材料了??墒且荒旰?,他又決定改學地質,因為他覺得,如果不知道礦藏在哪里是不能開采的,還是不能達到目的。這樣,學地質便成了他終生的選擇。
回國后,在太行山麓的一次地質考察中,李四光第一次發(fā)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存在的遺跡。這時,李四光才意識到,故鄉(xiāng)那塊大石頭,也許是被冰川推移過來的一塊大漂礫。
1933年,李四光回到故鄉(xiāng),對這塊大石頭進行了仔細考察,專門寫了一篇《揚子江流域第四紀冰期》的論文,特別提到了他兒時捉迷藏玩的大石頭。這個“使他迷惑不解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問題,終于有了答案。
聶 耳
鄰居木匠給了他音樂啟蒙
聶耳原名聶守信,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況困難。
貧寒的生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家有一位鄰居姓邱,是位木匠,閑暇時喜歡拿一枝短笛坐在門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時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樣悠揚舒緩,時而像森林里的小鳥一樣活潑跳躍。年幼的聶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學習吹笛子。聶守信很聰明,學得很快,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哥哥也跟著一起學。后來,他們用壓歲錢買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從此他的家就樂聲不斷,常引得路人停下腳步聆聽。
后來,聶守信又學會了拉二胡、彈三弦和月琴。在學校,他是學生音樂團出色的小指揮,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兒童小樂團的熱心組織者。中學畢業(yè)后,聶守信被云南省立師范學校錄取。一天,他親眼看見國民黨當局殺害了三位革命者,還割下他們的頭,挖出他們的心,暴尸示眾。聶守信對此感到無比憤怒,他開始思考民族的命運,并加入了共青團。由于參加革命活動,他被當局列入黑名單,無奈離開家鄉(xiāng)去了上海。這一年,他剛18歲。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開的商號里當伙計。一天,他在報上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收學員的廣告,想到自己從邱木匠那里受到啟蒙至今,一直沒有機會投身藝術,便馬上跑去報名。主考人是音樂家黎錦暉,他見這個年輕人身上洋溢著奮發(fā)向上的熱情,又有音樂基礎,立即錄取了他。在歌劇社,聶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特別敏銳,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來,他干脆改名叫聶耳。
1935年,由田漢和夏衍等人創(chuàng)作的電影《風云兒女》需要一首主題歌,田漢寫好了歌詞,負責譜曲的聶耳看到歌詞后激動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間里忘我地投入了創(chuàng)作,時而在鋼琴上彈奏,時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時而在地板上走來走去,樓下的房東太太差點把他攆出去。譜好之后,導演許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動,不過他覺得結尾不夠有力,歌曲原來的結尾是“前進!前進!前進!”在他的建議下,聶耳把它改成“前進!前進!前進進!”變得更有氣勢了——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聶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鄉(xiāng)時,邱木匠已經去世,想起童年時邱木匠對自己的幫助,聶耳心里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