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讓收益絕不能成為市長的‘零花錢’”,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的話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表明了政府嚴格管理土地出讓收益的決心,二是說明確實有些土地出讓收益成為市長的“零花錢”。當然,這里的“零花錢”僅僅是一個比喻,指的是市長無須其他手續(xù)就可以直接動用的預算外資金。那么,市長到底有多少“零花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市長級別有很大差異,即使是同一級別的市長,由于所任職的地區(qū)不同,他們所掌握的“零花錢”也相差甚遠。但是有一點是無疑的:市長們所掌握的“零花錢”絕非小數(shù)。在目前國家的財稅體制下,土地出讓收益是城市政府的第二財政來源,普遍占到城市政府收入的30%-60%,即便是廣州這樣有經(jīng)濟實力的城市,其土地收益也要占到政府可支配財力的10%-15%。因此,土地出讓收益的總額是驚人的。盡管土地出讓收益不可能都成為市長的“零花錢”,但是即使只有1%也是一筆龐大的資金!這還不包括通過其他渠道進入市長掌握的“零花錢”。
不管是土地出讓收益,還是其他渠道的資金,從本質(zhì)上說,市長掌握的“零花錢”必須實行公共預算,這至少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民眾可以依法了解和掌握國家財政收支狀況,管理和監(jiān)督財政收支活動;二是依法有效管理和監(jiān)督政府權(quán)力。
但是,市長掌握的“零花錢”卻脫離了“公共預算”的約束。這些資金在被市長掌握的時候缺乏透明的程序,支出時又沒有足夠的監(jiān)督,當然,即使在西方國家,市長手中也掌握一些機動資金以應對緊急情況。但是,這些機動資金都置于議會和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來源清晰、去向透明,沒有也不可能成為市長的“零花錢”。
因此,市長的“零花錢”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必須納入公眾的監(jiān)督之下。否則,就不能實行真正的“公共預算”,也不可能解決個別部門和官員亂花錢的問題,無從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更談不上真正實現(xiàn)為納稅人服務的宗旨。
?。ㄐ?凡摘自《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