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地方人大常委會實行了公民旁聽常委會會議制度。此項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宣傳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增強了人大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拓寬了公民的知情知政渠道,提高了人大常委會的會議質量,取得了較好成效。
但是,目前我國的相關法律對公民旁聽常委會會議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各地人大常委會在旁聽對象的確定、旁聽會議的范圍、旁聽人員的發(fā)言權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一、關于旁聽對象的確定問題
各地確定旁聽對象的范圍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本行政區(qū)域內的公民;第二種是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持有本地身份證的居民;第三種是長住本行政區(qū)域內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我國公民。
確定旁聽對象,既要體現廣泛性,又要注意嚴肅性。第一種旁聽對象范圍較廣,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如精神病患者、未滿18周歲的學生以及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申請旁聽人大常委會會議的情況,這將影響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嚴肅性。第二種強調了旁聽人員的年齡條件和行為能力,但旁聽對象范圍缺乏廣泛性,將本行政區(qū)域內占一定比重的暫住人口排除在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口的流動性日漸增強,暫住人口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他們雖然沒有當地戶口,但長期在當地居住,已成為該行政區(qū)域內人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這部分人員排除在旁聽范圍之外,無異于部分地剝奪了他們的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利。筆者認為,第三種范圍比較合理,既有年齡條件和行為能力的規(guī)定,又不受戶籍政策的限制,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體現旁聽制度的宗旨和精神。
二、關于旁聽會議的范圍問題
公民是否可以旁聽人大常委會所有的會議,各地的規(guī)定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只允許公民旁聽人大常委會部分會議;有的地方只允許旁聽人大常委會的全體會議,不允許旁聽分組會議和分組審議;有的地方規(guī)定由主任會議根據常委會會議議題來決定。
所有這些規(guī)定,主要是基于人大常委會會議的議題和組成人員的審議發(fā)言可能涉及一 些不宜公開的內容等因素來考慮。筆者認為,地方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內容大多不涉及國家機密,而恰恰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事項和熱點難點問題,應該公開其議事和決策的全過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全體會議基本上是聽取有關工作報告和人事任免事項,程序性比較強。而真正有實質意義的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全體會議和分組會議上的審議發(fā)言。因此,應該允許公民旁聽分組會議和分組審議。對一些確實涉及國家機密內容的會議,主任會議可以作出不允許公民旁聽的決定。
三、關于旁聽人員的發(fā)言權問題
對旁聽人員是否擁有發(fā)言權,人們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旁聽人員在會上不能直接發(fā)言。另一種是旁聽人員可以在會上直接圍繞議題發(fā)表意見和建議。 筆者認為,旁聽人員有別于出席人員和列席人員,在會議上他們的權利主要是“聽”,了解會議的議題、審議的情況和表決結果等,不宜直接發(fā)表意見。但是,為了有效發(fā)揮旁聽人員的積極性,增加信息的來源渠道,常委會應建立旁聽人員意見建議收集和反饋機制。旁聽人員可以在會前圍繞會議議題通過調查研究提出書面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在會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常委會辦事機構對旁聽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應及時受理,并對采納情況適時給予反饋。
公民旁聽人大常委會會議制度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相信這一制度將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ㄗ髡呦岛幽鲜∥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