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閑話
記得有一個高僧的法名叫“舍得”,總覺得這個高僧委實是悟道了——因為他的名字充滿了哲理,有著辯證的聰慧在里面。
從上幼兒園開始,為了不同的理想,人的一生都在拼搏中,小時候要爭當好孩子、好學生,長大了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奮斗,而這理想也是隨著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在不斷的提升或者變化,有人的理想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三畝良田一頭牛”,有人的理想是高官厚祿,像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不當蓬蒿人”,還有人的理想是游盡天下美景、吃盡天下美食、妻盡天下美女。為了實現(xiàn)這些既定目標,很多人奮斗終生勵精圖治臥薪嘗膽鍥而不舍乃至于絞盡腦汁藏奸耍滑坑蒙拐騙為鬼為蜮,只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最高欲望。
然而,欲望是沒有止境的。人們一生中想得到的東西很多,物質上的、精神上的,但是現(xiàn)實和理想總是有一段距離,因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夠到達最高峰的人們總是少數(shù)的(就是到了最高峰也有著高處不勝寒的感嘆),假如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便失落惆悵空虛墮落甚至于痛不欲生,這樣的人會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愧對了自己的一生,自己坑害了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
因此,人們應該學會舍棄。舍棄那些虛妄的理想。
當然,無窮的欲望是推動歷史車輪的前進的動力,但是人們應該清楚自己的實力和自己的欲望的距離,假如這距離相差太遠,那還是及早舍棄最為明智,因為一味地脫離實際去追求那永遠達不到的欲望,最后的結局就是耗費了你一生的精力,得到的不僅僅是遺憾。
社會上有著千奇百怪的誘惑。金錢權力、聲色犬馬、紙醉金迷,假如因為別人擁有這些而眼紅,也不顧一切去絞盡腦汁攫取這些東西,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周瑜可慘多了,不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便是鋃鐺入獄人頭落地。因此有聰明人說:即使山珍海味也只有一個肚子,即使廣廈萬間也只有七尺身軀,何必呢?
很多聰明的古人都很善于運用老子或者莊子的人生哲學來理解人生,蘇軾在經(jīng)歷了宦海風云之后明白了不要為了“浮名浮利”而“休苦勞身”,因此在老了之后過著“做個閑人,背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悠閑生涯;嚴復給英若誠的父親英斂之寫詩:辛苦著書成底用?豎儒空白三分頭!這些鴻儒們在努力拼搏之后終于悟出了應該放棄一些東西的道理,可惜在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都已經(jīng)是耄耋老人了,那“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幸福和快樂已經(jīng)不多了,豈不可惜?
當然,舍棄不是不思進取,不是聽天由命,不是消極對待一切,更不是甘愿做一個尸位素餐的行尸走肉,而是在理想和欲望面前,清楚自己能力的局限,聚集自己最大的能量和那無限的外在世界進行交流、融合,擺脫狹隘、苦悶、浮躁、淺薄和被動,走自己的路,順應自然規(guī)律,追求自己的應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