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成就偉大與天賦并沒有必然聯系。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偉人呢?——對需要高度技巧的工作進行艱苦練習以及勤奮工作。
是什么讓老虎伍茲成為一個偉大的高爾夫選手?又是什么讓伯克希爾哈撤韋公司的主席沃倫·巴菲特成為世界上頂尖的投資者?通常我們都認為我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并且這種天賦恰恰在他所從事的職業(yè)中能發(fā)揮作用。就像巴菲特不久前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他為投資而生者。這是萬中求一的事情?;蛟S讓你碰上了。當然,更多的人碰不上。
真是這樣嗎?事情可能并非這樣簡單。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某些人天生就具有從事某種職業(yè)的才能(對不起,沃倫)。你不可能天生就是CE0、投資專家或者國際象棋大師的料。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多年來一直勤奮工作。不僅如此,審視一下就可以知道,他們從事的是那些需要高度技巧并且是高難度的工作。
舉例來說,巴菲特著名的投資法則與他在選擇潛在投資目標上所經歷的磨練以及在上面花費的時間都密切相關。所以,即使你缺少天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跟你是否能成功關系不大,或者說根本沒什么關系。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好消息。你可以置身很多行業(yè)之中,甚至你也可以讓自己進入偉大人物之列。
科研人員最近在一系列領域展開的持續(xù)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也很好地證實了這一點。要知道天賦并不意味著高智商、行動的積極性或者突出的個性。它不過是人們內在的一種能夠將某些需要特殊能力的行動做得好一些罷了。英國的研人員Michael J.Howe、Jane W.Davidson以及John A.Sluboda在經過廣泛研究后認為:“經過我們調查研究,并沒有證據表明人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具有一些別人沒有的天賦?!?/p>
想知道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不妨先看看一下他們想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對于大多數滿懷熱忱剛進入一個領域的人來說,一開始進步總是很快的,接下來進展就會慢下來,最終很多人就停滯了。只有極少數人經年累月仍在緩慢的進步,直至最后到達光輝的頂點。
就如同研究這個領域的翹楚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K.Anders Ericsson所說的那樣,既然這樣,那么接下來對于研究人員來說,一個面臨的基本挑戰(zhàn),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為什么這些極少數人仍然能夠緩慢的取得進展呢?研究人員對諸多領域的成功人士開展了持續(xù)多年的觀察,答案也逐漸揭曉。
自從1993年Ericsson和他的兩個同事發(fā)表了相關論文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紛紛展開對這個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他們觀察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體育、音樂以及國際象棋方面,因為在這幾項運動的表現相對來說更便于測量與描述。但近來更多的研究表明這些結論在其他領域也是適用的,包括商業(yè)。
勤奮工作無可替代
研究得出的第一個主要結論是:沒有人會不工作就能成就偉業(yè)。人人都期望能找到一個發(fā)揮自己所謂天賦的領域,那么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成功。事實上,這種事情從來不會發(fā)生。從來沒有證據表明有人能夠不通過刻苦訓練就能有優(yōu)異的表現。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研究表明即使是最熟練的人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成為世界一流選手,而且這種模式在很多地方都是應驗的,研究人員稱之為“十年模式”。
但如果真是這樣,怎么解釋Bobby Fischer在16歲的時候就成為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呢7事實上,這種模式仍然是成立的:他同樣是經歷了9年多的刻苦訓練。據美國南加州大學的John Horn以及加州州立大學的Hiromi Masunaga觀察,“十年模式只不過是粗略的估計,并且絕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十年不過是最小數,而不是平均數?!痹谠S多領域,譬如音樂、文學領域的精英在到達事業(yè)的頂峰之前都需要20年甚至30多年時間的訓練。
所以偉大從來就不會手到擒來。它需要很多的辛勤工作。但只此還不夠,因為很多人辛勤工作到白頭,不僅沒有到達偉大的境地,甚至沒有取得一丁點顯著的進步都,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訓練才能達到完美
任何領域的精英人士都是把他們絕大多數時間花費在研究人員稱之為“精心練習”的訓練上。精英人士的成長歷程總是細致規(guī)劃,設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不斷進行精心練習,根據反饋進行調整,然后在逐步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重復。他們正是通過這種精心準備的練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表現。
舉例來說,每天打一籃子球不能算做是精心練習,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高爾夫球手不能變得更好的原因。設定一個目標,譬如每組揮8號鐵桿300次,80%以上讓球保持在旗桿20英尺以內,不斷觀察總結自己的表現以便進行適宜的調整,并且每天做一定量的組——這才是精心練習。
堅持同樣是非常關鍵的。正如同Ericsson所說的那樣“一般來說,各個領域的精英選手每天都會保持相同數量的練習,節(jié)假日也不例外?!?/p>
這條規(guī)律在其他地方顯然也同樣適用。Ericsson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同樣是20歲的小提琴選手時發(fā)現,表現最好的選手(得到資深人士認可)會花10,000個小時在精心練習上,表現稍次的選手花的時間是7,500小時,再次一點的選手只有5,000小時。調查顯示,同樣的故事還發(fā)生在保險銷售以及各個運動領域。更多精心練習意味著更好的表現。海量的精心練習最終會引領人們成為偉大的選手。
質疑
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員都對天才論都保持異議的。但是他們的反對之聲從來都只是游走在邊緣,而沒有被放到桌面上來。畢竟,天賦這種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兩個運動員可能都同樣努力,為什么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四分衛(wèi)Tom Brady能夠在比賽最后兩分鐘發(fā)揮頂級水平呢?
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一些兒童天才在很早的階段就能夠說話、閱讀或者演奏音樂。但調查顯示,這些個案中,父母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這些兒童天才并沒有在這些早年顯示才華的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同時,那些在各自領域成就偉大事業(yè)的人士很多早年并沒有顯示出與普通孩子的不同之處。
當然人們有許多個性特征是從遺傳得來的,比如身材特征或者智力因素,但這些遺傳特征在很多的時候只能限制人們不能做什么,在人們能做什么方面并不能發(fā)揮太多影響。譬如一個5英尺高的人不可能成為美國棒球職業(yè)大聯盟的巡邊員,一個7英尺高的人不可能出現在奧林匹克體操賽場上。即使如此,這些限制的影響可能也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Ericsson在他的著作中記述到:“一些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的智商只有90多?!痹絹碓降难芯空粩嘧C實精心練習模式的正確性。
真實世界的例子
所有這些學術研究向我們揭示了這么多年來偉大選手之所以成就偉大的原因。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大把。溫斯頓·丘吉爾,20世界最偉大的演講家之一,他經常強制性的進行演講練習;佛拉吉米爾·霍克文茨也說:“如果我一天不練習,那么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兩天不練習,我妻子就會知道;如果三天不練習,全世界都會知道?!彼且粋€近乎狂熱的練習者,世界一流音樂家伊格內斯·帕德魯斯基和盧奇亞諾·帕瓦羅蒂也大致類此。
許多偉大運動員在訓練紀律方面的嚴格簡直夠得上一部傳奇。比如說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在訓練強度方面超過所有已經公布的球隊訓練計劃。(喬丹擁有籃球方面的巨大天賦嗎?不幸的是,他曾經被校隊教練認為不適合這項運動并加以勸退。)
橄欖球運動傳奇巨星四十九人隊的杰瑞·萊斯曾被15家俱樂部拒絕,——因為人們認為他太慢了。但他一直刻苦訓練——刻苦到他的訓練量可能讓其他運動員嘔吐的程度。
老虎伍茲可以作為一個教科書式的例子。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打高爾夫——18個月的時候——并且鼓勵他進行刻苦訓練。在他18歲的時候成為美國業(yè)余錦標賽最年輕的冠軍之前,他已經歷過15年的艱苦磨練了。與研究結果一致的是,伍茲從來沒有停止繼續(xù)提升自己。他每天仍然會花大量的時間在訓練上面。他甚至兩次改變了揮桿姿勢,據說這樣能夠讓他表現的更好。
商業(yè)領域
科學研究無可辯駁地顯示,精心練習就是成功人士成就事業(yè)的根本所在。但是問題來了:商業(yè)怎么訓練呢?事實上,商業(yè)領域的許多基本元素都是訓練得來的。主持例會、談判、評估、解讀財務報表——要做的好就必須經過訓練。
但是,這些都不是取得偉大商業(yè)成就的根本。在商業(yè)領域,成功的要義在于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僅靠手頭不完備的信息進行正確的決策,與人合作,搜集資訊——這些事情也可以通過訓練得到嗎?是的,完全可以。當然不是采取那種練習肖邦練習曲的方式。
事實上,這不過是關乎你如何去做你正在做的事——如果你想在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造“練習”,你就必須對現狀進行一些關鍵性的改變。首先你得樹立一個目標:你需要把任務做得更好,而不僅僅是完成任務。
撰寫報告需要搜集信息、然后進行分析,最后進行陳述——這些都是可以提高的技能:主持召開董事會需要在深層次上理解公司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對市場發(fā)生的變化趨勢了如指掌并為會議設一個基調。無論是任何人從事的任何事情,從最簡單的到最復雜的,都是可以逐步訓練并加以提升的。
形成新觀念
一旦有了這種新觀念,人們在工作表現的就會大不一樣。研究顯示人們將會更加在意自己的工作。他們會注意與自己工作相關的信息,深入的進行剖析,并且滿懷希望。他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種長遠的眼光。只要任務存在,那么這種觀念就會存在:你不僅僅是在完成工作,而是要最大程度地把它做的最好。
研究顯示,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對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譬如說業(yè)余歌手在上歌唱課的時候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是“有趣的,放松的”;但是對于職業(yè)歌唱演員來說就不同了,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自身水平上。同樣的活動,但是精神狀態(tài)不同,效果也會截然不同。
此外,反饋也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在商業(yè)領域不成問題。但是許多人對此并不以為意,他們只是坐等反饋意見上門,更有甚者,還有一些人根本就不希望有什么反饋。如果沒有反饋,就像高盛集團(Golden Sachs)領導發(fā)展部經理Steve Kerr說的那樣:“這就好比你隔著一個垂至膝蓋以下的簾子打保齡球一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多成功,那么結果只有兩個:一、你將不會變得更好;二、你將對成績毫不關心了?!痹谝恍┲T如通用這樣的公司里面,反饋已經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反饋,那么就去找吧。
形成合力
通過將所有與你從事工作的基本元素整合在一起,在大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圖象的方法,你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心理框架,研究人員稱之為“商業(yè)心理模型”。你在這個模型上花的時間與精力都會有所回報。你做的越多,你的商業(yè)心理模型就會越大,你的表現也會更加優(yōu)異。
安迪·格羅夫能夠將世界上不斷變化的技術工業(yè)趨勢掌握于心,所以英特爾能夠隨時根據這些變化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產品:比爾·蓋茨,微軟的創(chuàng)立者,也擁有同樣的才能:他預見到了PC時代的黎明,并且樹立了讓每臺桌上都擺上電腦的奮斗目標。由此,他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同樣的,約翰·洛克菲勒也正確預見到了世界工業(yè)變革中石油的重要性。拿破侖可能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能將戰(zhàn)場所有的因素都放在腦子里,更為重要的是,當有不可預期的事情發(fā)生時,他能夠迅速做出應對。
這些都是大量精心練習帶來的好處——當然有一個前提是:你得堅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未解之謎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即使不自加壓力,工作已經相當困難了。如果再額外增加難度,那么只會更加困頓不堪。但是進步之路就是這樣。如果優(yōu)異的表現能夠如此輕易得到,那么偉大的人和偉大的事就不會這么彌足珍貴了。這也觸及了關于偉大這一問題的最深層次。專家們掌握了大量關于能夠產生優(yōu)異表現的行為,但是他們對于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仍然知之甚少。
一位研究人員總結道:“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促使個體能夠不斷進行精心練習?!本拖衩苄髮W商學院的教授Noel Tichy在對經理人進行了30多年的研究后所說的那樣:“有些人就是比別人的干勁更大,這就是到現在我仍然不能回答的問題——原因究竟何在?!?/p>
關鍵的現實問題是,我們并不贊同所謂的天才論,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我們就能干成我們想做的事情。奇怪的是,這種觀念并不得人心。人們對于那種“只要發(fā)現了自己的某種天賦,榮譽與地位就會隨之而來”的觀念總是心存幻想。事實上,這種觀念極大的束縛了人們,因為一旦遇到人生路上的挫折,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沒有天賦,從而垂頭喪氣,一蹶不振。
也許要求大多數都成就偉業(yè)不太現實,畢竟這種要求太高了?;蛟S唯一值得高興的是得知偉大并不僅僅是極少數人的專利,它對你、對我、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敞開的。(編譯,胡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