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海
肖麥青長篇傳記《晚清悲風——文廷式傳》評論二題
在民族災難空前深重、新舊思想激烈搏斗的晚清,萍鄉(xiāng)人文廷式以其磊落的胸懷、過人的膽識、驚世的才華,以及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一往無前的獻身精神,極大地震動了當時的朝野,甚至影響到國外。他不同凡響的言行,無愧于清史上一位重量級人物,一位杰出的文天祥家族的后裔。
文廷式誕辰150周年之際,肖麥青先生的傾情之作《晚清悲風——文廷式傳》(以下簡稱《悲風》),立體地再現(xiàn)了文廷式電光火石般的一生,無疑是對先人的虔誠紀念。
頁頁《悲風》翻過,你會為文廷式數(shù)代忠烈之風,為他不懈的求學、超人的智慧與卓識,為他在民族危難中一心報國的耿耿丹心和所起的突出作用而震撼。作家著力展示了文廷式作為“帝黨”中堅,極力主戰(zhàn),反對退讓,反對簽約,在朝廷上是非分明地褒貶官員,矛頭直指“后黨”中樞人物的生動、復雜的過程。在“公車上書”的驚天狂飆中,在中國第一個政黨性質(zhì)的“強學會”的策劃里,在組建中國國會、謀劃自力軍起義的朝朝暮暮,在為解決漢陽鐵路難題而籌建廣泰福煤號繼而成立安源煤礦的勞碌中,讀者都會為作家筆下文廷式的宏愿、斗志和人格而擊節(jié)。
作家長于詩,他用詩一般的語言,把文廷式的內(nèi)心世界揭示得晶瑩剔透。試讀下面的文字:
不覺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
當人們吃著粽子時,文廷式則想到了楚國詩人屈原。這是屈原的殉難之日,泊羅江的水接納了詩人的肉體,卻淹不死詩人的忠魂。獨自醒著的人總有太多的追問,《天問》撼天動地,這是叩響社會良知的聲音。詩人之問是向世俗挑戰(zhàn),而世俗又是如此強大,詩人的聲音又是微弱,微弱的如同蠅之鳴,湮沒于茫茫世俗之中。此時,詩人認為只有一死才能撞響那面警世的大鐘,他于是這樣做了。他這一死,果然震駭了幾千年啊……
想著想著,文廷式不禁潸然落淚。
近人徐乃昌在《文道希先生遺詩·序》中高度評價文廷式,曾用“獨負奇才蘇學士,常存忠厚屈靈均”的文句。肖麥青先生對文廷式的上段心理描寫,可謂與徐氏異曲同工。
作家擅長紀實文學,他以凝練的語言,把晚清半個世紀風起云涌、壯闊激烈的人和事,鋪排得高潮迭起、動人心弦而井然有序。圍繞著主人公社會活動的展開,《悲風》的前后出場百余人士,都是清代可圈可點的人物。然而在作家的筆下,他們既個個眉目清晰、立場各異、身手不凡,卻又不喧賓奪主,處處反襯著文廷式的魅力,足見作家分寸有度、聚散自如的筆下功力。
晚清的祖國,山河破碎,人事紛繁。然而讀《悲風》,你會一方面為國事而拍案,另一方面又會為不朽的中華文明而沉思。書中不時出現(xiàn)的歷史久遠的古代建筑、名人佳作、典故軼文以及頗富哲理的佛教禪學,無不像杯杯清茶,緩沖著、濕潤著讀者緊張激昂的閱讀心境,從而深感作家知識面的寬闊和為深化圖書內(nèi)涵的匠心,閱讀快感油然而至。
為再現(xiàn)晚清歷史畫卷,作家筆下人物的對話,盡量接近當時的表達方式。特別是主人公,作家選用了大量文廷式著述的語言,從而較好地增強了《悲風》的歷史厚度。
整部《悲風》,浸透著文廷式一生充溢的愛國激情、拳拳民情、眷眷鄉(xiāng)情、生死友情、樸厚鄉(xiāng)清、純潔愛情和超拔詩情,可見作家對文廷式已是崇仰有加,情動衷腸。正如他在“后記”中所說:“作為家鄉(xiāng)人,總覺得有一種責任,用文學的形式,透過歷史重現(xiàn)他本來的光彩?!币灿谢谶@種與功利主義相悖的責任感,讀者才能品嘗到這枚文廷式研究的“碩果”。
晚清,內(nèi)外矛盾空前激烈,致使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掃龔自珍時代萬馬齊喑的沉寂,各種社會思潮奔涌而出,形成自春秋以來僅有的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其中,文廷式在眾多方面大破大立,超前一步的思想言行和著述可謂卓爾不群,堪與同時代的梁啟超、康有為、嚴復等相比肩。略感不足的是,《悲風》在揭示文廷式在此方面的建樹,筆墨尚不夠濃烈。
文廷式是國之驕子,萍鄉(xiāng)一杰,他理應得到歷史、社會尤其是萍鄉(xiāng)人的尊重?!侗L》的面世,無疑于此做了一件出色的工作。此外,文廷式的著述是一個寶庫。其中振聾發(fā)聵的奏議、思想深邃的文錄,開近代中國翻譯西方社會科學書籍之先河的譯述、精當?shù)氖分?、甚享時譽的詩詞、隨處所見有感而發(fā)包羅萬象的筆記等等,除了凸顯文氏本人的精神風貌外,還是一幅活生生的晚清的《清明上河圖》,一部歷史記錄片。這是文氏留給后人亟待挖掘的精神財富,也是文氏不朽生命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