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首《定風波》,寂寞地躲在《念奴嬌》的身后,拙眼的人們似乎只看到這位詩人的豪放與曠達,卻遺忘了他一直擁有的一方凈土,忽視了他精神家園中的另一片天地。蘇軾一生多次遭貶,可是心靈中的那方凈土,成了他一生的守望。
蘇軾第一次遭誣,被貶為杭州通判,面對新派的實權人物,他無法為自己辯解,也不屑為自己辯解。他帶著憤懣的心情來到杭州。杭州的秀麗風景吸引了我們這位大詩人。“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優(yōu)美的詩句足以體現(xiàn)他對自然的熱愛,也正是這美麗的江南土地,撫慰了他落寞的心靈。
一場被史學界稱為“烏臺詩案”的文字獄,不僅差點送了蘇軾的性命,還成就了又一段難以逆料的歷史。舒亶、李定、王圭等一幫小人,竭力想致蘇軾于死地,他們一起來詆毀圍攻蘇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軾被貶到了黃州。
蘇軾的黃州生活是孤獨的,“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上攵敃r他的境遇是多么悲慘。可是他在給友人李常的信中說,“雖懷坎 于時,遇事者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边@么真誠的心語,這么灑脫的情懷,不正是他守望那方凈土的體現(xiàn)嗎?他在黃州過著“自愛鏗然曳杖聲”的閑適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勞苦之中,亦自有樂事”。他沒有被那些陰鷙小人擊垮,更沒有被艱難的生活壓倒,他仍然吟唱著“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在那片偏遠、寂寞的地方固執(zhí)地種植著快樂與自信。
當我們背負著生活的重壓蹣跚而行時,驀然回首,依稀可見在黃州赤壁江邊,傲然站立著一位滿腹“不合時宜”的詩人,他正守望著那片屬于自己的土地……
【模擬評分】
基礎等級48+發(fā)展等級8=56分
【評分依據(jù)】
審視這篇作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有一個顯著特點:作者的知識世界里有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域。當關于蘇軾的典故與事例如清泉般汩汩涌出時,我們感嘆作者視野的開闊,欽佩其知識的豐富,嘆服其認識的深刻……但我認為更值得同學們關注的,應該是作者曾經在這方厚土上作出的辛勤耕耘。有了積淀深厚的一方厚土,才可能“扶搖直上九萬里”,才可能筑起九層之臺——這應是我們讀完本文之后的最大收獲。